五官五行属什么?
根据《黄帝内经》“经脉十二者,别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及后世针灸医学对全身穴位的归纳与统计(361个穴位)来看,我们认为古人是在全身穴位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子午流注”理论体系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人是以全身的穴位为基本单元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划分和归类,而并非以五脏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并归类于其相应的五行的。 五脏与五窍在经络上的分布情况如图一所示 “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 在古代,人体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是通过对经络上腧穴的刺激来实现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思维是由脑神经产生的,而中医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的腧穴同样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活动、情绪等大脑的活动状况,这说明在古代人眼中不同脏腑所支配的人体器官是通过不同的经路联系的(而非仅仅限于经络本身)。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心和肺分别位于左上右下且皆位于上部;肝和肾则分布在左侧下部;而心与肺之间的经路和肝与肾之间的经路恰好上下相交于中焦腹部位置。
由此可见古代人在选择以五脏为中心进行五行属性归属的时候是考虑到五脏所处的位置以及对整个躯体的影响而进行的,并非是简单的将五脏作为中心进行五行属性归属。 同理我们还可以从图二看出,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正好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且左右交会于中焦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刚好相反,在上者在侧,在下者在正;而手阳明大肠经又和足阳明胃经相连于头侧部。
因此我认为古人之所以选取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作为联系上下肢的两组经脉是为了方便在实际应用操作中的便利性考虑的。 所以我推测古人一开始并不是以五脏为中心而是以肢体部位为中心进行五行属性的划分与归类的,至于为什么后来会发展成以五脏为中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