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五行属什么的?
《字源》认为,“华”是象形字(图一)。金文字形从草、从那(nà)声。那原是指用绳子系扎东西的部件,也指用绳结制成的标志——即符号或记号,可以表示所属、区分等意义[4];而草的形象与它很相似,所以就用它来表示“华”的字音了。这个字形表明,“华”的原义就是花。 《说文》认为,“华”是借字,本字为“華”(图二)[1]。小篆中这一借字被省去了,所以后世一般看不到它。那么,许慎说的本字的形体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从小篆的另一个形体“𩚖”来观察一下(图三)。金文中还有与此相类似的写法(图四),如秦封泥中有作“”者(图五)。看来,这种形体应该是本字。 从上引诸图可以看出,这一古体“华”下部的结构与“那”非常近似:上下二字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上面的偏旁不同而已。但“那”本是表示标记的部件,其形状与“华”下部所从之形的结构却十分相近。这似乎说明两者是有渊源关系的。再进一步分析,原来“华”下部的构件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上部是一个“人”形旁,下部则是那个具有标记意义的部件——“那”(注意不要把它与“仁”“尔”……混淆起来)——只不过在演化过程中它的下部又加上了一个表示植物的枝条状的笔画而已!这样一来,“华”的本义就可以理解了。它是用人的双手去结扎一束花的形象,用以表示“花”的意义。因此,“華”其实就是“花”的意思。
总之,从“華”到“华”,不过是将原来的“那”旁改作了声符罢了;这样改动不但使读音统一了起来(“那”读na,“华”读hua),而且也为该字注入了新的信息:它已经不仅是“花”的象征了,而且还代表了人类制造并使用这一装饰品的智慧和技能!这就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伟大之处吧!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探讨: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来看,造出这个新字的人有意将这个字的上半部设计成“人”的形状以显示它所包含的人的创造性的因素:这是中国字的特点之一。但是,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虽然“华”的基本构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个字的下半部的含义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用来标明标记的符号变成了“草木”之类植物结构的象征性符号!这意味着什么?我想,这表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到,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它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还提供了燃料……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观赏的可贵的审美对象!于是,这些植物就获得了比原来更高的地位并被看作是与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宝贵的财富。 当然,这也可能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这一个形一声的词汇的过程中发现它的声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于是就干脆用它的声来代表整个词了。不管怎么说,“华”“huā”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发音和词语了。
至于这个字的来源,《说文·艸部》引郑众之说以为来源于“瓜”,“瓜之言华也,像形。凡瓜之属皆从瓜”[2]。此说虽未必可信,但也反映出人们对这个字的来历有所怀疑:为什么它会和瓜果有关联呢?其实,这与汉民族的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农业一直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而农作物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对于它们的认识自然就成了中国古代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了。由于农作物本身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都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许多论述农事的文章,而在《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也不乏关于庄稼生长的描述;甚至一些古代哲学著作中也常常把农作物当作重要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农作物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密切关联才使得中国人对农作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同时,由于农作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使得它对人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一些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所以,尽管从“华”字的形体上看与瓜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字的来源还是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