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对世界的物质构成的认识和推测。 中国古代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五行说);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是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理论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身的知识体系。 “五行”概念的雏形,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其记载了周武王问卜于箕子时,箕子所讲的天道五事之“木”,即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生、长、化、收、藏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解释。
到了战国时代,各家学说纷起争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系,他认为宇宙万物非但由五行组成,而且按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并分别赋予特定的含义: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肾)可以滋养润泽多阴之象的少阳之心(心)。
水生木,因为阴精感合成水,而水又能滋润叶类植物; 木生火,因草木能发出鲜嫩的火光; 火生土,因为火熔炼金属使金属变得柔和,土能容得下焚烧后的灰烬;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而土能够容纳坚硬的金属; 木克土, 因为树根扎根土壤,树木向上生长会冲击土的屏障;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 水克火,因为水可以将起火之物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消融金属。
这种用五行来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方式与思考方法,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