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基础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根据五行属性结合季节变化、人体特征等制定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寒水盛,夏热火旺”的养生原则;又因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各有阴阳,所以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虚、实的一面,在养生中又有“木的虚热、火的虚烦、土的虚湿、金的虚燥、水的虚冷”等不同倾向。
当然,现代人不会有古人那种冬天穿单衣、夏天吃冰棍的“逆反”行为,但现代人生活在强大的“温室效应”之中,一年四季温度基本上都高于古人,再加上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使得现代人的疾病呈现出新的特点——病机更加复杂多元,治疗需要综合考量。中医在理论指导下的“治未病”就凸显出其优势所在——“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患病之后防止疾病转移及复发)。
而要想做到“未病先防”就需要了解自身,掌握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有的放矢。
比如,从四季变化来说,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此时应早睡早起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趋势,多参加户外活动,以利阳气生长;夏季炎热,人们多汗出,消耗水分多,因此应该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多喝水以防内热产生,空调使用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秋天气候干燥,万物萧瑟,这时除了注意补充水分外还应适当进食润燥之品如百合、芝麻、梨等;冬季寒冷,饮食调养应以温热为主,多吃牛羊肉等富含蛋白和微量元素的产品,注意维生素的摄入。
而对于已经患病的人,中医更强调疾病过程中的整体调摄,主张“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时令患病后都应该注意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才能更好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