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的五行属什么?
1、《说文》无“跃”字,许慎认为其从兔决声。但段玉裁认为此当为假借字而非本义之本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爚”;又见于《淮南子·说林训》等。今人则多认为是形声字,并解释为以“月”为形旁表意,以“决”为声旁表音。
2、《广韵》有去声宕摄二部“岳”字,注云:“本作‘躍’,今文作‘越’。或省作‘岳’”(《集韵》同)。又去声药摄二麦切亦记为“岳”,注语略异。今人多以为“岳”即“跃”之异体,故“跃”为合文,读若yǎo (《集韵》亦然);而《说文》中“跃”字的篆文,则左部实为一“岳”字。可见所谓异体当另有缘故。今人对此多有猜测,或谓系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所致[4],或以为系避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名讳者[5].均不足信。
3、据现有材料分析,“跃”与“岳”在字形上有密切关系乃是确定无疑之事。二者不仅都从“月”得声,而且左边偏旁皆为人或手型符号,其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历史联系一一或许是后字仿前字创造时形成的“初文-本字一重文标目”结构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也可能是由于二者读音相近而在形体上发生类化的结果……总之,我们尚无法给出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解谜方案,只能留待今后的研究了。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们认为所谓“跃”之本义当是“跳跃”之意。至于这个字形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被当作“岳”的假借形而被广泛使用的,目前还难以确知。
另外还要提到的是,“跃”在古代也常常被用来记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为阳平或上声的音调的字,这在今天的字典辞书中已屡见不鲜了;这种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地用“古音与今音通假”来解释,或许还能挖掘出一些古代文字学的有趣故事呢! 希望以上的解释能对您有所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