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五行是什么?
“道”是老子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 《道德经》开篇明义便指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这句话意为:“道”是可以表述的,但这样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名”是能够命名的,但这样的“名”不是永久不变的名称。 也就是说在《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描绘和阐述的;但是这种通过语言所描述的“道”并非终极的、永恒存在的“道”,或者说并非真实存在着的“道”,而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一种规则、一种秩序。
那么老子眼中的真正的“道”是什么呢?老子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人们去想象、去思考—— 那些可以言说的“道”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样,是瞬息万变的,是没有定形的。而那无法言明的“道”就像是天地间的大象,是不可度量也无法捕捉的。 老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个“难以描述”“无法定义”的“道”,这个比喻就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章)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都是老子的观点的话,那么下面的话则是庄子对于“道”的看法。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提到了“道术”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道”的特性。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道”更为虚无缥缈,更加接近于宗教信仰中的“神”或“上帝”—— 这里,庄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道”的存在性以及“道”对万物的一体性问题——“道”是万物之所由,是万物之所归。“道”不仅是对应着万物的“所有者”,而且还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可以说,在《道德经》和《庄子·知北游》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道”的两个不同形态的特征了。但是在老子和庄子那里,他们所谓的“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一种状态。 用老子的话说叫做“周行而不殆”,用庄子的话说叫做“上下无常”。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特有的“变动不居”的宏观视角,也就是在变动中寻找和谐,在冲突中寻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