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甘誓》,其中记载夏禹与诸侯会盟时发表誓辞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虐,其命不可。”其中的“五行”和“三正”历来是学者争论的问题,一般解释为五德终始的五行和建寅、建午、建酉的三正制度。不过,这里的“五行”未必就是后世的意思了。 到了春秋时期,儒家开始将五行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联系起来,认为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五种德性,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周有八士,尹氏、侯氏、师氏、樊氏、余丘氏、终黎氏、牧公氏、盂姓。”这八个人都拥有“五行之德”(即仁义礼智信)中的某行或数行,例如尹氏“其德在邑”(善于治理城邑),侯氏“其德在村邑”(善于治理乡村小邑)等等。这种联系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品行好的时候会说他有“金品质”,或者称某人性格很“温和”,像水一样,这些都是源于古代的五行说。 但是,五行究竟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应该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可古人不是这么说的。
《尚书·洪范》有关于五行说的详细记载。据说舜帝曾经问大禹“天下何怨?何罪?”就是说天下有什么怨恨吗?有什么罪过呢?大禹回答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成语“满招损,谦受益”的由来。然后他又接着说:“高下不平,小大不齐,犹失之克。”也就是高低不平,大小不等也是缺点啊!随后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被后代奉为金科玉律,那就是“五福六极”论:
福五: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贫,二曰夭,三曰疾,四曰忧,五曰弱,六曰残。 五行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天有五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
也就是说上古的皇帝把大自然分为五个部分: 水属黑,主冬,藏,阴,寒。火属赤,主夏,长,阳,热。木属青,主春,生,阴,风。金属白,主秋,收,阳,燥。土属黄,主四季,化,阴阳。 这个说法后来得到广泛传播。比如汉代的五德终始说是这样的: 按此说“木”对应着青色,“火”对应着红色,“金”对应着白色,而“水”并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可见古人所说的“五行”并不等同于今人的意思了。而且,如果五行说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的话,那么为什么又说五音是宫商角徵羽而不是皮尺镐寸刃呢?由此可见五行所指并非自然界的物质。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古代所谓的“金”其实指的是黄金,因为黄金是一种稀有的贵重金属,颜色又是黄色的,所以古人就以金来代表黄金。可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金不怕火炼”里的“金”可不是指黄金啦——这个词来自《庄子.盗跖》篇中尧告诉舜的一段对话: “夫造化者又被谓之神,圣人者又谓之圣,吾固谓,彼何足道哉?邪哉乎尔~~” 舜说:“夫造化者,又谓之‘道’;圣人者,又谓之‘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也被称为神,而圣人也被称为圣,我本来以为你比他们还要高明呢…… 也就是说,古代的“金”就是指道而非现在的黄金,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的名词诸如五金、金山、金玉良缘都是指道理而非黄金,因此所谓“五行”中的“金”也绝非指一种实体化的东西了。至于其他的“木”“火”“水”“土”也是如此,它们指的不是实体物,而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品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对“五行说”提出疑问的人不少,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名家惠施,他在和庄子辩论的时候提到过一个命题叫“南方无穷而有穷”,意思是说南方没有极限但又有起点,由此说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无穷大。他说这个命题是因为他认为“泛爱众而亲仁”的仁不能成立——“南方无穷而有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