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在《诗经》时代,对“黍稷”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所谓“黍”“稷”之别主要在于粒大、粒小,而不同粒大小又决定了不同的食用方法(直接煮熟或蒸熟)和不同的颜色(黄色或白色),此外还有“黄米白米”之分;而“稻粱”的区分则主要是品种的不同了【1】…… 总之,黍是“稷”的一种,也就是现在北方小米的原型,属于谷类。而所谓粟,其实就是脱了皮的黍(或者稷),即小米,也是谷物。所以粟就是谷子,也就是现代汉语所说的谷子/小米。所以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粟”的五行当然是金木水火土中的“木”啦~
那么题主的问题就变为:为什么古代人会将“粟”这种五谷中唯一的植物属性的谷物归为金属属性呢? 其实这就是古人的五行体系中“万物类象”的思维模式决定的: 古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来理解。有形者,即我们日常所见之事物本身(如车马、刀枪之类),无形者,则为这些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如速度快慢、锋利与否等等),前者为“形”,后者为“势”。其中,“形”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势”则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比如水,从形状上说,水是流动的,因此它是“流”;而从功能上来说,水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因此它又是“润下”的。这样,“流动”以及“润泽而下”这两种特性就被赋予给所有的“水”,无论它们是江川湖泊还是雨雪冰霜,都是如此。于是古人就用两个概念来表示这个事物的“形”和“势”——前者叫“物形”,后者叫“物性”。这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物态”。
具体到“粟”的情况来说,在古代人的观念里,粟是“禾”的一种,“禾”是一种草本植物,既然已经确定了禾是草属的,那自然就可以说它是“木”类的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是“禾”就应该能长穗、能抽丝结茧,可实际上一共有三种“禾”:“稷”、“黍”和“稻”,前二者都能结实,唯独稻子不行!这可怎么办呢? 没办法啊,古人也不是神仙怎么知道谁结籽谁不结籽啊,那就只能给这不能结籽的稻子找个“理由”了——反正稻子也是“禾”,而且是草本,既然是草本就不能抽丝结茧也就不足为奇了对吧?于是古人干脆就把稻子划在了不属于草类的“火”部里了。当然,这是后来的发展。在《诗经》的时代还没有这样的划分法,当时的“火”部包含的内容非常少,除了“稻粱”外就只有一些兽类和鸟类的名字而已,因此古人自然而然地把稻子和“黍稷”一起归于“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