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五行属什么的?
属五行中的“水”,因为翻译是流动,传递的,它像水一样可以跨越山川,河流;又因其可以改变形状而不竭,所以又可以比喻人才或者智慧。 《说文解字》中解释如下 “译”从言从易。许慎认为其意为“传言者”,也就是口译、笔译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之定义为两种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行为或过程——“口译(口译)把一种语言的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口语形式。笔译将一种文字写的书面语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文字书写表达方式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由于与西方文化交流较少,人们往往将翻译等同于口译,如《史记·大宛传》中记载的:“欲闻西极,天使若何?”即指对西方的口译介绍。同时期以及稍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见《汉书》)。而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有史可查的文献记载的第一例以笔译形式完成的佛经翻译——迦叶摩腾、竺法兰等用汉语“译出”了四卷本《佛本行经》。但此时仍以口头译为主流,且被普遍认为是口译而非笔译,这一点在《后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对“译”的认识仍是沿用之前的概念。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到曹魏时出现了最早的汉译佛经全集和第一个专门的译经场所——“洛阳白马寺”,这为佛学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对翻译工作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大量聘请专职的笔译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专业的笔译职业,如三国时的支谦就是被其母托人请来专事笔译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业译僧,他们大多精通多种外语,且能撰写文章,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指由梵文转写为汉文的三种经典,其中包含了后世佛经的经典来源之说,同时也是对从事此类工作的人的统称。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批中原地区的人民南渡长江,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移民浪潮,而这一次迁徙中最大的赢家,便是当时的南方小国——吴国的首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大批人才的涌入不仅使建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更是给建业带来了另一项福利——“金陵皇译”的出现,这个由许多著名的译经家组成的团队,不仅使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使“译”这种原本用于口语交流的活动逐渐向书面化转变,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可以说正是这批译者们,奠定了日后我们所说的“翻译”这一行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译”的含义外,他们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如何更好完成翻译活动的理论指导,例如“五不翻”“五不为翻”等等,这些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翻译行为。而“金陵皇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翻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