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五行属什么的?
佐是左、右的合称,左右两方,左为上;又作助手解,辅弼之意。 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佐命定功,立义创制,当封为公侯。” 李贤注引《周礼》:“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谓之为佐天子也。” 唐代杜佑《通典》卷七十一亦云:“诸侯王之封,皆以九州之地而自为君,故谓之公侯伯子男,是五爵各有佐者。”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也认为此字从又,与手有关—— 又,手也(《说文》)。又或作右,右,手也(《说文》)……今人于又字多用右,而以右为右手之指,非也。古无左右之别,凡言又者,悉以又为右手,以右为左手。《诗.邶风‧静女》:“俟我乎城隅, 不见我又复矣.”《左传・成二年》:“乃舍之,因为之二广。”二,两手也。广,席也。为,犹给,供也。 可见古人造“佐”这个字时,就是取其作为辅助之手的意义了!
当然也有认为佐是象形字的解释,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是这样写的: “按古文佐从臼,亦象双手持臼之形”(见图一)。 据他考证,这种象形的写法源自商朝和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其中“佐”的原始含义即为手持器具从事劳动。
《说文·酉部》:“酢,酒能酢人。从酉,曾聲。曾亦聲。”“醋”是汉语中的外来词,本义是指一种酸味液体,主要原料是醋酸。由于酿醋的主要原料是大米或高粱,所以传统做法采用大米(高粱)为原料发酵酿造而成。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酱油和醋两大类。后来,“醋”的含义演化为一种味道形容词,有“辛辣而味酸”的意思[1]。 关于“曾”的意义,段玉裁解释说: “曾謂之從上,下省矢,猶說文許氏所謂‘曾,高也’。 《詩·大雅·緜》:‘緜緜葛藟,延茲無終。’傳曰:‘綿,絲綿’‘藟,籐’。毛亨、鄭玄皆以爲葛藤,誤哉。蓋此物蔓而生,久則白似丝绵。故經傳或以爲緜,或以爲藟。詩正通言之耳。《小雅·鹿鳴》:‘以燕樂佳客。’箋以爲燕食之樂,蓋古者宴飲無分尊卑,燕者安也;以樂賓客所以安賓,不必主之自為,因宾眾而有此樂也。 《禮記·曲禮》曰:‘獻酬時盡。’鄭司農云:‘酬一爵而已’,孔穎達疏云:‘酬者,主人進酒於宾客也’。然则凡舉爵酬賓,主人之禮,故知‘曾’讀如‘增’,與升同義。” 这番话说的虽然有点云山雾罩,但是大概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曾”应该指的是升高,类似于登高望远之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将“佐”理解为助手或者帮手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