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五行餐有什么影响?
关于“吃”,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不同的吃法…… 比如,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生食”运动; 比如,近年来风靡一时的“轻食主义(新饮食革命)”… 再比如,如今又开始流行起来的“辟谷养生”…… 事实上,在我们中国也早有各种各样的“吃”的理论和做法,并且传承久远—— 《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所说的“食饮有节”就包含了“一日三餐”和“五餐”或是“七餐”等说法,意思是吃饭不要过饱,也不要饿肚子,要“食饮有节”; 到了明代,李时珍还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疲惫”——意思是说,饮食过量,会造成肠胃的疲弱,消化功能减弱。
当然,中医对饮食还有更多的论述,这些论述大多都和“脾胃”“肾”“肝”“气”等有密切的关系。 不过,以上种种“吃”的观点都是基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说这些理论都符合“药食同源”的原则。 到了现代,人们越来越强调“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于是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营养早餐”或者叫“均衡早餐”。
不管是国外的“生食”,还是国内的“五餐”或者“均衡早餐”,本质上都没有脱离“药食同源”和“营养膳食”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药食同源”呢? 这就是指:我们在选择食物时,除了考虑它的味道、颜色之外,还要考虑到它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某些食物也是药,而有些药品却是食物。
早在两干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讲到: “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及发热而渴者,都可用五谷、五果、五畜补充之。” 这是以五谷、五果、五畜补养的最早记录。 其后,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多次提到“五谷为养”的问题。 现代营养学也认为:动物性食品和蔬菜只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而粮谷类才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坚持“药食同源”也是保障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