旼属五行中的什么?
“旼”字,康熙字典解释为「火」。 《说文》:“旼,善也。从言,閔聲。” 《玉篇》:“旼,溫也,和淑之義。” 从字形上看,“旼”字左边是“言”旁,右边是“閔”声;而古文字的“言”字,多是寫作“讠”或“訁”的,與“旻”、“闵”不同;所以這個字最初不可能是從“言”旁。
又,這個字的右邊部分“閔”,古文字作“夊”,金文字形如下: 这個字本是“走之底”加一短横,表示的是“走之底”被一短橫所遮擋的情形,本表示行进中被一短橫阻攔的意思,引申為“遲緩”,再引申為“溫柔”“善良”等意。 《說文·辵部·閔》:“閔,病也……《詩》曰‘惄焉如閔’。”(注:今本《詩經·小雅·雨無正》作“惄如饑閔”) 《玉篇·言部·閔》:“閔,傷也。《詩》曰‘如閔斯恨’。”(注:此引诗出處同上) “旻”“閔”二字古文形似,音近,常互用。
故《說文新編》:“旻,闵也。” 《書·大禹謨》:“釐爾圭瓚,秬鬯一卣。”——此“旻”字,即《爾雅·釋器》所谓“玟,珉也”,郭璞註:“今文作‘閔’。” 而“旼”,則可能是在“閔”的基礎之上,再造的字。造字法為會意字。 上古音韻,“言”“文”皆屬元部,“民”“文”同屬文部。所以“言”“文”可以通假,“旻”“閔”也可以互通。我們現在用现代漢字去追溯上古音訊是非常困難的事,不过根據“文言异形”“古今異音”的一些特例,倒是可以推出一些線索來。
例如《孟子·離婁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趙岐註:“民,如字。”(注:即今本《孟子》的“民”字皆作“閔”。) 這明顯是“旻”字通假“閔”的例子。 再如《禮記·檀弓下》:“歿者大祥,素服,素斂,素哭。”鄭玄註:“素服,深衣也。素哭,哀貌。謂終月哭也。”唐賈公彥疏:“禮之‘素服’、‘素哭’,謂素冕之服、素泣之哭。若今文依俗學,以‘素’為色白之名,則失之遠矣!” 因為古文字“素”字多作“纁”,且“纁”“鉉”相通,故“纁”亦作“雪”。而“雪”字,上古歸魚部,中古去聲。若按此音係,“素哭”應該念suo (sui) ku,與“雪”字古音相近。然而,“雪”做“素”解時,其後世读音卻是suo xue。
由此可推知,“旼”字當初造作時,很可能是按照“閔”字音suo mn,或是以“閔”字音suo min類似的發音來造的。 由於古字書一般對字形的解釋並不完全可靠,所以我以上的推論也只能算個猜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