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字的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解释字义和笔画数的时候,用的是“五音六律”说。所谓五音六律是指古代定调的五种音级(宫、商、角、徵、羽)和六个律吕(黄钟、大吕、太蔟、夹锺、姑洗、仲春)。这十二个术语都是指代的概念,每个概念都可以对应多个汉字。 比如“五音”中的“宫”,可以对应“公、恭、功、工”等十个书写形式不同的汉字;“商”就可以对应“尚、伤、桑、商”等八个书写形式不同的汉字。这样,当词典解释某个汉字的意思或者出处的时候,它使用的偏旁部首其实就是“五音六律”中某个元素在特定文本片段里的具体文字表现形式。这种规律可以用计算机编程的方式准确实现。因此可以说,用五音六律来解释汉字的字源是科学的。
我使用“汉典网”的部首检字法查询了“译”字,得到答案如下: 可见,“译”字的字形演变和“五音六律”吻合得非常好。其中,古文字的“译”写作“弋声”(《战国策•燕策二》),篆文的“译”写作“枼声”(《礼记•檀弓下》)。这两个形状类似而又读音相近的字,属于同源字,它们的古音相同且都是入声字。
到了现代汉语,“译”除了个别词语还残留着入声尾“-e”(“译文”、“译本”),大多数情形已经消失(“翻译”、“诠释”)。根据“五音六律”的说法,“译”字现在的发音应该属于去声字(阳去或去上)。而古汉语学者普遍认为,汉语的入声在元明时期逐渐消失。“译”的古籍读音应该是去声“职”韵尾-p,与今音去声-i发音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