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对应的五脏吃什么?
中医理论中所谓的“五行”,实际是指“五运”,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或五种现象;而与之相对应的“五脏”,实际上也是指“五志”,分别对应的是怒、喜、思、悲、恐,这里的“志”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情感(affective)和认知(cognitive)过程。 当然,在中医理论中,“五脏”除了具有现代解剖学上的含义外,还泛指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因此也有“六腑”“九窍”“五官”“四肢百节”等分类方法。但不论怎么分,都是根据其来源进行归纳整理的。也就是说,人体上下的所有结构,都可以归结到“五行”当中去。
既然如此,我们也就用不着去区分到底是“心脏”还是 “小肠”属于“五脏”了,直接认为它们都属于“心”就行。因为对于中医理论来说,它们的来源都是一样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它们都是由“精”化生的。而在病理状态下,不管是“心病”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还是“五脏”病导致的“心病”,最终都会影响“心”的。所以“养心”和“治心”是同个意思。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了西医所讲的“心脏”,也包括了“神经—内分泌中枢”以及“免疫调节系统”——这些属于中医学中“心”的范畴之一。“心”还包括了“血”和“津液”等。 《黄帝内经》中说:“病之名,有五脏六腑之病,有血脉经络之病……治病之本,必调心神。”
可见,在中医理论中,“心”其实是一种功能状态,它由“精”转化而来,统管着全身的组织器管,当身体出现异常时,要“调”的就是这个“心”。而“五行”则始终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物质(元素)或五种现象,它们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要素。 所以,当你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以后,你就算学会了怎样利用“五行”来调理身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