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妙”字的五行属性为水,属水的文字也常含意蕴深长的意思。而“五行”这个概念最初来自哲学范畴,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或力量,它们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黄帝内经》中则提到:“五者,天地之数。”意思是“五行”是天地之间的数字和符号。可见五行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以及对此的理解。
古人将世界万物归为五大类,并一一赋予五种色彩,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的五行系统,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 其中,颜色是最直观的五行特征。如青色属木,是因为树木发芽时呈现青色;红色属火,是因为燃烧的火焰是红色的.... 但颜色也最为人所知,因此最容易被应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有“五色使人目盲”的说法,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度依赖色彩来区分五行。
除了看外表,判断五行的另一个方法是算生辰八字了。以出生日为基准,计算其年、月、日的干支,找出其中的“天干”,再分别与五行对应起来,即可得知自己的五行属性。 至于“五行”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何在呢?其实,它已经是一种象征和隐喻,意味着平衡、和谐、循环、生机等美好的品质。正如梁实秋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中医学中又称“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规律的五个范畴,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五行学说中所述的五脏、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解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人类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阐述和解释人体病理变化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及脏腑疾病在体征上所反映的诊断原则和在治疗上的用药及针灸原则。因此,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认识和解释人体病理变化规律和指导中药基本理论形成的基本要素。
中医五行说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五脏又与许多自然事物在属性上是相同的。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有相生相克的规律。比如,在相生关系中,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肾,肺生肝,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在相克关系中,是肝克肺,肺克心,心克脾,脾克肾,肾克肝,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脏疾病治疗要遵循这生克的规律采取不同的办法。
中医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它不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应该说,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在思维方法上曾受到五行学说的很大影响。古代的中医学家们,就是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变化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的,如前面谈到的那一段文字。因此,只要研读一下中医的古籍,很容易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影响。现在,人们学中医,研究中医,了解中医,在一定程度上,还离不开五行的知识。
由于五行学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的不完备性和实践的局限性,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它的不足与消极的一面也暴露出来,主要反映在:运用五行学说去解释某些生理病理现象,牵强附会,强拉硬扯。比如用木克土解释肝病传脾,为什么木能克土呢?就是用木能砍伐树木、木能破坏土壤来解释。又比如,什么脏生病了,就找什么食物去补它,用什么食物去制约它,都是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作根据,使人们在养生与治病上走上误区,甚至上了当。
总之,五行学说,属于中医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哲学范畴,用五行学说去解释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五方、五季、五气、五味、五色、五音、五志及疾病、脉象、病理变化,五者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中的五行说,既是中医理论学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养生保健及治病的理论依据,中医就是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调理脏腑功能的,来解决疾病问题的。但必须说明,五行学说绝非中医全部,而中医的实践也绝非可以纳入到五行学说的系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