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弱水什么意思?
五行之中,有金、木、水、火、土,其中金水为阳,木火为阴,水土既不是阴也不是阳,所以五行中弱水指的就是辰,也称阳戊土或阳己土,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与秋分之间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旬,阳和方起,陌上梢头,绿芽初绽”,“九月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或者十六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而到了月末,月亮就会西落;而在每月初一或者初二的时候,月亮是从西方升起,在月底时则是在东方落下,这样周而复始。 而立春是春节的前身,也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万物复苏,大自然开始苏醒,春天来了!
在立春之时,太阳位于黄经315度,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点,此时位于巨蟹座的主轴上;而秋分之日,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此时位于天秤座主轴上。 从立春到秋分,日地距离由近到远,太阳辐射能量越来越小,而地球温度逐渐降低,直到立冬为止,平均每年降低摄氏0.9度左右。
在太阳辐射能量变小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水分逐渐凝结成冰河,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能够被植物利用的能量也越来越少,所以在冬季土地虽然被冰冻,但却是没有生命的。 而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位于黄道与赤道交界的附近,属于赤纬零度附近的时间,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一天之内完成四个公转半径的距离。
随着地球速度的增加,被太阳加热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多,虽然昼夜等长,但温度却比冬季升高了很多,因此有了草木萌发,有了万物生机。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来解释许多哲学、中医、建筑、占卜、相术、武术、养生等流派,与人的健康和命运密切相关。五行学说的特征是:
一、五行是一个整体,各“行”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行”的变化均会影响其他四“行”的变化,而所有“行”的变化必然要产生一个整体的变化。所谓“生生不息”就是指五行“相生”没有尽头,此“生”彼“生”,彼“生”又次“生”,没有终止。
二、五行相生相克。相生者就是相互生成、助长、促进和协同的意思;相克者就是相互制约、抑制的意思。
金行:秋始夏终,燥为秋气。金性收敛,为高下,其质刚坚,其气幽肃,其味辛。其时为秋,其化为敛,其政为劲切。秋天草木结实,为金敷荣成就之象,《易经》中的兑卦和乾卦代表人的心和肺都属于金行。
木行:冬始春终,风为春气。木性发生,有直硬之象,其质曲直,其气严杀,其味酸,其臭朽,其色苍。其时为春,其化为荣,其政为散。春天万物生长有木发陈之象,《易经》中的巽卦和离卦表示人的肝与心包络都属于木行。
火行:春始夏终,热为夏气。火性炎上,其质外发,其气赫炎,其味苦,其色赤。其时为夏,其化为茂,其政为明。夏天阳气旺,是火行极盛之时,《易经》中的离卦和乾卦表示的人的心与小肠都属于火行。
水行:秋始冬终,寒为冬气。水性润下,其质险阻流下,其气寒凉,其味咸,其色黑。其时为冬,其化为凝,其政为静。冬天的水清而色黑,有如北方寒威之象,《易经》中的坎卦表示人的肾与膀胱都属于水行。
土行:四时之末,内居中央,为四时之始终。土性培壅,其质敦厚,其气馨香,其味甘,其色黄。其时为长夏(六月),其化为化,其政为谧。土行主化生一切事物,表示四季的终结和新的四季的开始,所以,土行统御四行,为四行之母。《易经》中的坤卦和艮卦表示人的脾和胃都属于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