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季节几月生几月克?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运势循环,“六气”则是指风、阳、热、湿、燥、寒六个阶段的气候变化。二者结合,以甲子年为起点,60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其中每一年都有五种运气,每个运气都会有六种气候的变化情况,总共30×5=150种变化; 而在地支中,每个地支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而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又是十分复杂。因此古人将五运六气的变化用十二地支来表达,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这个系统里共有22×5×6=660种情况,而每一年的运气都是这660种情况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是哪一种,就看当年的天干地支组合了。 而五运六气对于季节的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界,每一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时间和含义。例如惊蛰节气的到来代表着气温开始回暖,万物复苏,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天来临,所以春季是从惊蛰开始到谷雨结束。
因此春分的意义就在于分界线,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过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从立春到春分,阳气逐渐升发,到了清明,阳气上升明显,此时草木发芽,百花盛开,气象万千。
而雨水和谷雨这两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第二阶段,此时阳气生发旺盛,气温回升较快。但这一阶段阳气升发的力度还没有达到顶点,所以立春到清明还是寒冷的季节,我们仍然穿着厚厚的衣服,直到清明过后,阳气生发强劲,我们才换上较为单薄的春装。 同样,在五运六气的体系中,每年也都有特殊的时节,这时阴阳二气的力量达到峰值,一旦平衡被打破,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温度也逐渐上升,如果冬至这天阴晴雨雪正常,没有特殊天气的话,那么春节前后,也就是农历腊月十八左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进入小寒和大寒,这个时候阳气就开始萌动了。
在小寒到大寒的十几天时间里,虽然阳气日渐增强,但阴气也十分旺盛,因此我们感觉不到太明显的暖意。只有在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迅速向北移动,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阴阳的力量才开始倾斜,气温也开始快速升高。
五行与季节、方位的配合,是《周易》的成因,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所以被称之为易经医学。 中医将一年分为五季六十天节(五行生克六十甲子)。 每一季的各天,对本季的五行属性来说,都属于生、克两旺之期,这时,该季属性如果处于外在环境,一般不会得病,即使得病也易于康复,如果处于脏腑内部,则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得病。 其规律如下。
春三月(3月5日-5月5日),其气为风,主生发,其味甘,其色青,主肝木,主脾土所生,在东。 春季生旺日(甲子旬):3月5日-3月15日。
春季克旺日(丙戌旬):3月21日-3月31日。
夏季三月(5月5日-7月5日),其气炎热,主生长茂盛,其味苦,其色红,主心火,主肝木所生,在南。 夏季生旺日(戊申旬):5月10日-5月20日。
夏季克旺日(庚午旬):5月26日-50日。
长夏三月(7月5日-9月5日)和太阴湿土之气,主化育生长,其味甘,其色黄,主脾土,主肺金所生,在中央。 长夏生旺日(壬辰旬):7月15日-7月25日。
长夏克旺日(甲寅旬):7月31日-8月10日。
秋三月(9月5日-11月5日),其气为燥,主收敛,其味辛,其色白,主肺金,主肾水所生,在西。 秋季生旺日(丙子旬):9月10日-9月20日。
秋季克旺日(戊戌旬):9月27日-9月30日。
冬三月(12月5日-1月5日),其气冷洌,主闭藏,其味咸,其色黑,主肾水,主心火所生,在北。 冬季生旺日(庚申旬):11月15日-11月25日。 冬季克旺日(壬午旬):11月30日-12月9日。
“六十甲子”中,除了以上“生旺”和“克旺”日之外,余下的“正常日”,也分为“生”、“旺”二种情况,春为木旺,夏为火旺,长夏为土生,秋为金生,冬为水生。 这些“正常日”是生命与疾病平衡、得病易好、好病易坏的时期。 “六十甲子”的生、旺、正常日,以2160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回归点在上一年日期之前一天。 这样60年后则日期相差一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
如果在“风”日伤风,在“热”日发烧,在“湿”日冒汗和泄泻,在“燥”日干咳或便秘,在“寒”日腹痛、呕吐或腹泻,疾病就会迅速发展,治疗难度加大,即所谓“合天者其病情重,其病难治”。 反之,如果在这些天出现了相反的症状,则病情较轻或立即痊愈。 即所谓“逆天者其病情轻,其病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