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五行是什么?
公历1934年,农历甲戌年(狗年); 1934年天干为甲木(阴木),地支戌土。 五行为甲戌干支一体论。
一、天干相合——阴阳合化
1.甲己合化土,甲为阳木,己为阴土,木克土,这个克是克制合化的意思。两个五行互相克制又互相爱慕,彼此都愿意为对方付出,所以这种合化是没有问题的。
2.乙庚合化金,乙为阴木,庚为阳金。金克木,而且金旺而木衰弱。乙庚合化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经历一个“胜败”的过程。先败后胜,或者是先胜后败,反正不是一下子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这类人和事也是这样的。有时候你以为你赢了,实际上你却输了,或者正相反。总之是比较曲折的。
3.丙辛合化水,丙火温暖,辛金纯洁。这两个五行的性格都很温和,所以合化是很顺利的。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命局中水过多过弱的话,合化的力度就会减弱。现实中这种有合化迹象的人,往往会有“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也就是开始很好,中间顺利,结局糟糕。
4.丁壬合化木,丁火温柔,壬水生木。所以两个五行合化成功的机会很大。
5.戊癸合化火,戊土厚重,癸水聪明。两者互补,合化顺利。
二、地支相冲
1934年天干甲木生庚金,地支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 其中丑未冲土气旺盛,容易得肠胃、结石方面的疾病; 寅申冲阳气盛,容易得血液循环、中风之类的病; 卯酉冲则比较复杂,要看具体八字组合而定。但总的来讲,易患有肾、膀胱、泌尿系统方面以及妇科方面的毛病。
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它根据5个字的性格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分别属于这5个字并以此来解释事物的运动规律。
根据五行学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五行之说,最迟可以追溯到商代。商朝是个虔信鬼神的朝代,凡有征战、田猎、耕种、筑城、迁都、生育、疾病、征伐等大事,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请示神明,然后决定是否要干或怎样去干。这种事往往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持续很长时间,很难适应周族日日进取、风风火火的发展需要,故周代对占卜仪式进行了改革,把周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加入到占卜活动中,于是五行观念被吸纳入占卜仪式当中。如《尚书洪范》所记,周代君王在正式接收殷朝的贞卜玉器时,就曾经得到一个有关五行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五行之说的名称。如一曰水,二曰火……;五行的特性。如润下(水),炎上(火),稼穑(木),从革(金),畴(音chóu)爰(音yuán,表示提、引)(土);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火性向上,能够上炎作热,能烧水,能使水热,体现着相生的关系。木曰曲直,表示木的特性,受热(火)以后,可以变直变硬,做成各种曲直不同的工具,用这种工具治金,金变薄变硬变锋利,体现着相克的关系。金曰从革,表示金的特性,坚硬的东西遇到土,往往埋没、销蚀在土中,土曰稼穑,表示土的特性:(土可以生长庄稼,庄稼,生长茂盛)等。又如《左传》记载,周襄王十一年(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晋国铸造了七个大钟,为了要试音,派乐官将大钟运到周王室去征询意见。晋国的乐队到了周王宫之后,周王命大师(乐官)审听,大师听了之后,发现乐音不合“五声”,不合“六律”、“五音”,不合“八风”、“五行”,认为不合乎标准音的钟,是国家“不明”,执政者“不信”,下层人民“不惠”的结果。
以上记载表明,五行观念在春秋中期还只是一个观念而已。当时的人把它与“五声”、“六律”、“八风”相提并论,视为音乐上的五声音阶。《国语》记周景王命铸无射大钟时,泠州鸠说“王之大钟也,将以合钟鼓,以道和神人而成上下,昭王德也。子而效官,乱官宜也。”郑国的乐师师隰说“王其以心怒矣,少怠心乐,有兆无成”。其事后果然。由此可见,人们当时对于“五行”理论尚未十分精通,更没认识到“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它与“五声”、“六律”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五声”、“六律”是音乐上的事。这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中得到的大量商周音乐文物上可以得到印证。商朝音乐发达,乐器繁多,有埙、鼓、铙、铙、瑟、磬等,周朝继承商朝遗风,把音乐用于“修身”,用以体现“礼治”和“秩序”(见《礼记》,《吕氏春秋》)。1950年代以来,甘肃、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江苏等省均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大型编钟、编磬、石罄、陶铃、石磐及成群的铜铙、铜钲等乐器,这些发现和文献相互印证,证明在古代中国,把音乐视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五声”、“六律”是与音乐关系十分密切的。同时,古代的“五行”一词是表示5种色调,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决不是表示5种物质元素。例如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在记述武帝郊祀祭祀天地的时候,详细地记述了乐舞的5种色调,如夏后“其色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