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有多位明星?
老一代的 林杉 ,《野狼Disco》原唱,当年可是红遍大江南北。 小时候最喜欢看他的节目,记得他有个节目叫作“乐夜无眠”,经常通宵达旦地唱个没完。
后来上了大学又迷上王祖蓝(对就是演员那个王祖蓝),天天听他唱《我的童年》、《北京欢迎你》还有《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一代的话比较喜欢的有文松、王小利、李茂,《欢乐喜剧人》里经常能看到他们。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郭德纲于谦,少有人反对吧哈哈。
哈尔滨除了明星歌手,戏剧方面也人才辈出。最出名的莫过于刘慧芳了——《渴望》女主角,这部剧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的程度。
刘慧芳本人也是因此一炮而红,成为当时无数男孩子心中的女神。她现在已经很少演戏了,但依然是很多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叫朱亚文,他其实演过不少戏,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里洋场》里的陶大少爷。
感觉他把那种上海滩小开的样子拿捏得死死的。
哈尔滨明星人数众多,老一辈著名演员有石联星、白淑芳、韩少云、筱紫云、李世瑜等;影视明星有宁静、修庆、王志文、佟大为、孙俪、金巧巧、王姬、潘虹等;歌坛明星有杨臣刚、王强(黑豹乐队)、刘忻、白雪、李娜、谭晶、孙悦、朴树等;文体明星有杨扬、申雪、赵宏博、罗亚南、王军霞、马琳、张禹、王江鹏、王军、郑璐、王霜智等,仅世界冠军就达27位。
中国最早的音乐家、诗人、画家、雕塑家等艺术类大学均诞生在这里。1899年俄国人在这里开办中东铁路宽城子机车库时,招收了一批当地工人从事杂务。机车库的俄籍师傅以这些中国人为模特,以《圣经》故事和反映沙皇俄国历史与现实为素材,指导手下工人和身边孩子们绘制油画、雕刻木刻、表演话剧,后来机车库成了艺术车间。这些工人师傅和孩子后来流向社会,成了传授戏剧、音乐、美术的老师和艺术实践者,他们成了黑龙江艺术教育的先驱。1907年中东铁路工程局附属艺术学校(简称“艺校”)正式成立,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正式机构,艺校开设了音乐、舞蹈、戏剧、文法、图画等各类课程。后因中东铁路工程局和哈尔滨道里警察署的合并,艺校被迫解散,但其毕业生和教职员工在当地继续办起了“大剧场”“天香阁”“小桃园”等剧场,开展艺术活动,继续培养艺术人才,1910年前后,上述场所已发展到20多处。
艺术车间和中东铁路工程局附属艺术学校的艺术实践,培养出了一批早期艺术人才。他们中较知名的著名音乐家有陈汝衡、王少甫,著名演奏家有徐亚亚、刘国钧,著名戏曲艺术家人有王心海、范玉亭,著名画家有杨肃、宋国藩等。特别是著名的俄罗斯画家彼得洛维奇、雅可夫列夫、尼古拉耶夫1909年来到哈尔滨后,与当地艺术家一起创立了“东清洋画学会”(1948年名为“哈尔滨美术家协会”),成为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并在1909年和1910年,分两次举行“东清洋画研究会画展”,受到东北三省教育总长和中东铁路局长的联名表彰,促进了黑龙江美术活动的蓬勃开展,出现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和艺术类大学的创建。
1920年至1931年,哈尔滨一批文人艺术家和归国华侨,创立了第一所艺术类大学,这就是1922年成立的中俄音乐学校(1929年改为东北音乐艺术学院),创办人有方淑德、张松溪、王心海、陈汝衡、陈家庆、陈振田、郑琴芬、刘吉堂、聂尔绍夫、玛祖哈、格拉祖诺夫等。学校开设中西音乐班、歌剧训练班、美术班和师范班。培养的学生有的毕业后考入国外(日本等地)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有的留在国内从事音乐教学或创作。
1927年“艺术摇篮”——中华歌剧学校(后称中华歌剧团)在哈尔滨落成,第一任校长为朱少旭,后为王绍先继任校长。主要教师有韩德顺、王凤亭、高振纲、马文卿、宋宝璋等。该校1928年至1947年先后培养了300多名歌剧、评剧、吉剧、评戏兼京剧的复合型专业演员,成为后来东北地区“角儿”辈出、独领风骚的大本营,为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歌剧团旧址(原中华歌剧学校校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典型的中东铁路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建筑。为纪念中华歌剧团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10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中华歌剧团旧址进行了修复,开辟中华歌剧团纪念馆,馆名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亲笔手书。2003年8月8日,中华歌剧团纪念馆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