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失聪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生活在封建势力残暴统治下,很早就辍学,他自幼随父习琴,靠刻苦自学成才。父亲嗜酒,又常外出,小贝多芬常在半夜中仓卒被叫起来练琴,稍有迟缓,就要挨打,有时连饭也不给吃,使贝多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十七岁时,贝多芬母亲去世,同年去维也纳拜莫扎特为师,后来莫扎特病逝,他又去波恩大学与海顿习乐。22岁返回波恩,在宫廷中任管风琴师和钢琴教师。26岁时,他的钢琴独奏与室内乐作品已经在维也纳出版发行。
1798年贝多芬创作了著名的“悲怆”与“月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等作品,成为他初期钢琴独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后来还写下了著名的《E大调三重协奏曲》等传世杰作。
1799年到1802年是贝多芬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已感到听觉的障碍和身体的不适,使他经常陷入绝望的深渊,曾几次准备自杀,这可以从他当时留给朋友的遗嘱中看出他的痛苦心情。
“朋友们都说,我的艺术会帮助我克服一切困难,但你们都知道,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我才忘了我的苦恼……我孤孤单单地过着悲惨的生活。”可是“对艺术的爱,却把我从这些不幸中拯救了出来”……
在同疾病的斗争中,贝多芬度过了1802到1803年,他带着医生开给他的温泉疗养院介绍信,度过了1802年秋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降B大调钢琴曲”,并在该曲后面的扉页上写道:“给爱丽丝”。这首曲子非常清新爽朗,具有春天般的欢快气息。人们把这首曲子亲切地称为“春天奏鸣曲”。
贝多芬在饱尝了痛苦之后,又写下了著名的“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听觉的进一步败坏使他深居简出与外界隔绝,但是他创作热情却高涨,在1805年到1806年中,他创作了四部弦乐四重奏,两部钢琴协奏曲,10部钢琴奏鸣曲,四部歌剧,13首弥撒曲等大量音乐作品。
在这时他的交响乐与弥撒曲还被一些愚昧的教士斥为“异教曲子”。可是贝多芬在封建神父的谩骂声中,依然在1805年创作完成歌剧《费德里奥》,次年他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月光奏鸣曲”。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同不幸命运做顽强斗争,讴歌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和对光明的热情追求。
贝多芬从1805年起已完全失聪,这使他常陷于痛苦的深渊之中。他为了能够继续从事音乐创作,想尽办法进行练习。他的钢琴腿,钉上了软垫,这样在弹琴的时候,只有自己坐在钢琴边才能听到琴声。
后来弹琴困难了,他采用把一根木棒系在钢琴上,用牙齿咬着木棒,来听自己创作的作品。后来他的咽喉也衰竭了,人们只好用纸笔同他说话,而他所留下来的那些乐坛珍宝,也只能从他的内心中发出。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在1815年贝多芬唯一的弟弟死去,他们唯一的侄儿又不听管教,使得晚年的贝多芬陷入了无后嗣的痛苦深渊,他又遭到了侄儿的不尽孝心,使他为侄儿之事到处奔波,直到1820年才获得了监护权,使侄儿能够成家立业。
在这段时期中贝多芬完成了著名的“庄严弥撒曲”、“大赋格”、“第九交响乐”、“最后钢琴奏鸣曲”等作品。这是贝多芬晚年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总结性的光辉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