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惹凡尘结局未删减?
韩非子主张君权术,老子主张人自然,两人对春秋战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何故惹凡尘结局未删减?
所谓君,乃指臣民所归顺的意思。
所谓权,即成事之功,有所运用,有所施为就叫权。
所谓术,即以智巧治人的技巧。
主张君权术,就是要君主运用权术来控制臣民。他认为,治国应以法为基础,以术为运用的方法,而最终要依靠谋略来完成。所谓法就是用刑。法有两种:一是为人民谋福利,二是为君主掌权。
法的本意就是刑,法不严则国弱。他认为以术御民,君主不可太清又不可太浊,太清了则没有余地可以施展手段,太浊了则会乱套而失去控制。对于人才,他认为是国家宝贵的资产,主张把人才收揽在朝廷,不让地方诸侯拥有人才,因此,他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原则,主张改革,批判复古。
对于人,他认为人都有私心。他主张以公治私,用国家的大局来压制私欲,这样就能使人都为国家而忘私,使他们为国效力。
他认为“慈祥”即宽厚是国家之福,“贞正”即法度是国家之利器。统治者在治天下时,既应宽宏大量,也要有严明的法纪。只有这样,才能使臣民既爱戴统治者,又敬畏统治者。从而为统一大业效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主张“柔”和“刚”并用。
老子主张自然,自然规律是无为的。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运动而生生不息,如果有人破坏这个规律,去干预它,就会使人世变乱。天地万物是无为的,如果以有为的手段去统治它,就会遭到毁灭。天地万物是自生自长的,如果以有心的爱心去保护它,就会遭到破坏。因此人世不应用人为的手段,干预万物的自然规律,更不能去伤害那无私的自生自长的规律,即“上士无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对于人世,他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互为矛盾的,即“民有余则君不足,民不足则君有余”。
因此对于治国,他主张“损有余而益不足”。统治者不要压制和剥夺被统治者的应有权利,要懂得统治在人民之上是不牢靠的,要懂得“道在天下,犹如川谷之于江海也,人民就像江海对于百谷一样,处下则为天下所归。”
所以“我善养吾大和”,即善于用宽和的态度,保护人民的利益,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样人民就会归附于统治者。这样对于为政之道,他主张“居上位而爱下,必得下,为下位而爱人者,必得上,此所谓以德交者,纵天害君,必得其寿也。”
他认为“善人之宝”即善于用德来治理天下,这是使人民归附的法宝。“不善人之保”即不善用德来治理天下,这种恶人会把天下的地盘据为己有,这是使天下的不和的祸祸根,会给自己招来大害而使自己不得善终。
韩非子从法家的角度,提出了运用法度即严刑,来巩固统治的手段。从老子的观点来看,就是用强制的手段来使人们“不敢为恶”,其目的还是为了统治的目的。
老子主张“弱者道之用”,要使天下“无知而无欲”,人们不能有太多的私欲,要去伪存真,去饰存质。要使天下“无知”,不要过多地去了解事情,这是主张用愚化人民的办法,来削弱人民的私欲和反抗性。
韩非子主张愚化人民和老子主张“无知而无欲”“去饰存质”等观点一样。为了统一思想,他们主张“焚书”,就是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这两人的主张来看,都主张用权术去控制人民,用法令去镇压人民,用愚化人民的方法来巩固个人的统治。后来秦始皇接受了这两位法家大师的主张,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焚书坑儒的目的就是企图垄断思想文化,愚化和麻痹被统治者,这是用暴力所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