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商人结局是什么?

边立田边立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在宋代以后已经形成了一股独立的行脚商人的队伍。行脚商人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发展起来的长途贩运商人,这种商人的出现也源自中国在农耕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区域所形成了不同的物产资源和生存习惯。商人就是承担把甲地的土产运到乙地销售,然后又从乙地采购当地的土产运回甲地销售,从中谋取交换利润。这种中国特有的行脚商人,历经金、元两代的战乱后,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行商到明清之后,其队伍更加繁盛,也出现了各种行业的帮会组织。帮会在古代商界属于非官方的组织,它是在商品经济发育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行业性质的团体组织,其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帮助同行商人在经商活动中提供信息和安全保障。

帮会本身也在行商的经营中获取利润,因此也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行业团体。加入与未加入帮会的商人,在经营行为中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商人在经营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安全保障,都会选择加入与自己经营业务相关的行会组织。

商人在中国清代以前,属于在政府行政管理上有籍可查的“编户齐民”。虽然他们被归入“商籍”管理,但还是在政府户籍管理的编户之中。商人所经营的商业和手工业也都是政府手工作坊和管理机构的补充和从属。

到了清代开始实行“商人开征厘金”,这是晚清时期在地主阶级和大商人支持下,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税费改革。

太平军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为支付各地镇压起义的军饷,不得不在晚清重臣曾国藩等人的建议下在通衢之地开征“厘金税”,其含义就是针对商人在通衢之地开设“厘金局”,对路过的商货进行征收商税,征收税率从1%-3%不等。

清代开征“厘金”虽然名义上也是向商税纳税,但与以前所向封建王朝缴纳的“班匠税”和“什一税”不同。商人在清代“班匠征银”时,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人身自由。“厘金金制”实行后,所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士,都被政府和厘金局认定为商税缴纳者。这意味着商人在清代已经获得了与农民“丁税”同样的“公民”待遇,只不过商税和丁税的缴纳单位由人丁和户口转变为了商业资产和商品货物而已。

清代开征“厘金”制度后,商人已经获得了人身自由,不再属于政府户部的“依附人口”。因此“厘金金制”开征商税的制度实施后,虽然厘金制度的赋税标准不高,商税缴纳的费用也较低,但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清政府失去商人的“依附人口”。

当清政府失去依附于政府管理的人口资源和财政收益后,中国商人的管理就从国家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中国商人就从“齐民”中脱离出来,转而成为与农民、士人相并列的人口群。

“厘金制”在晚清的实行,是商人由依附于政府的人口转变为自由民的重要分水岭。此后中国的商人阶层就开始作为单独的人口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与士、农、工阶层并列。商人在社会底层民众中不断得到分化,从而正式构成了中国社会第四个独立的阶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