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五行属什么?
古汉语中,“五行”一词含义丰富多样,除了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外,还常用来表示阴阳变化中的五个阶段;同时,它也是《周易》中的名词概念之一(又称“五德”)。 先秦时期,中国各派思想家大多以五作为基本的数量单位,从而建立起各自的哲学体系或世界观,如儒家有“五行”说,墨家有“五等”说,法家有“五制”说等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行”字均被写作“ ”,其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行动”“行为”“军队”之意。当“五行”与“路”结合起来时,“五行为路”的最初意思是:用“金、木、水、火、土”这五条不同颜色的路来比喻万物生成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将世界分为天地两界——天界被称为皇天上帝所在的“大界”,而地将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小界”,古人相信,地是由龟鳖之属用背驮来的土形成的(见《淮南子·说林训》),因此才有了“五行”之说。
关于“五行"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将“五行”视为自然界五种物质的演变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认为它是来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崇拜现象:二是认为“五行”是古代人们对特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概括性表述。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行”的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出现了许多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