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亭”是一个用来指称一种建筑形式的专用名词。不过,古代的亭则是一种常见而多变的建筑形式;而且从文献记载看,古人对这种建筑的描述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的。
1.根据《释名·释宫》的解释,亭是“停置所营物也”;按这一解释,似乎可以将亭视为一处供人们暂时停留、休息或办事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应具有一定规模。汉应劭《风俗通义·馆舍》也说:“亭者,停也。所以停聚行旅而休止也。”这似乎又和上面说到的观点相矛盾,因为如果它是可供一般人临时停歇的处所的话,那么它的规模就不会太大,而只能是“可以一宿而止”的小馆了。
2.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亭是“亭一休止以俟事者也”。这就明确地将亭与驿连在了一起;因此,亭的功能也就主要成了传递官方文书、接待往来使者的场所(即所谓的传舍)。如曹植《上书谏魏文帝禁路行人为官作传奏驰吏传召求索百姓》就提到了当时各地设有不少驿站(亭传或传舍)的事。再如《后汉书·舆服志下》中也说到,凡是作为邮驿之亭都要修造得高大宽敞;而且还说这些邮亭都“设传舍”。
3.据《墨子·天志下》载,当时的天下共有十二州;每一州的边界都有城邑作为屏障;而在各边塞要冲之处还建有一些亭障来抵御外敌入侵。这里的所谓“亭”当就是指戍守要塞、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性建筑。 在秦汉以前我国各地的亭大多还是属于军事性质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建筑物。
4.至于唐代以后流行的“邮亭”之说,则又是另一类性质的建筑了:由于它主要承担着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换马等服务工作的职能,因此也就完全具有客栈的性质——只不过它既不是一般的民宅,也不是正规的旅馆就是了(参见王景昭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571—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