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昊”字本义,是指天、天空;又引申指广阔无边,形容广阔浩瀚无穷。《说文解字》解释为:“昊,大也” 《楚辞·九歌东君》曰︰“日月光兮炳如昊” 《国语·周语》中也有记载:“日月之不耀昊” “昊”作为姓氏时,可读作hào(浩),也可读作wǔ(午)。
根据中华姓源大全所载,此姓源于姬姓和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地名归官籍为氏。 关于姜姓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因功被赐封于穷桑,其后裔有以国名为氏,成为帝尧时的东岳太昊氏;二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榆罔因战败被轩辕黄帝击败后臣服,被封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他的后代遂以“莒”为氏;三是相传上古时有蚩尤,是炎帝部落首领的苗裔,即今天山东、河北一带的九黎部落的首领,后被黄帝所灭,其众有一部分与炎黄部落融合,形成“三苗之国”,一部分人逃往南方,被称为“南蛮”或“东夷”,还有一支人向南迁徙至湖南、湖北地区定居繁衍,并形成了炎帝神农氏的一支旁系分支——祝融八姓之一的有虞氏。 有虞氏的后裔中有舜,他继位后又封弟弟象于有虞,故称有虞氏,其后裔有以国号为氏,称虞姓。而“昊”这一姓氏便来源于有虞氏的后裔东夷民族的首领伯益之姓。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昊姓,出虞国之后,舜后也,以国为氏,望出东海郡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王朝后,封商的旧都殷民于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的祖父微子的封地上,建立宋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到战国中期,宋国被楚国所灭,宋国的贵族逃往彭城(今江苏徐州)定居,于是以昊为氏,是为琅琊东海郡昊氏。 另据历史考证,“昊”亦为“吴”。关于古“吴”字的由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古代“吴”邑名而来。西周末期,周宣王将亡国之君周幽王的太子宜臼迁往吴地,宜臼便在吴地建立了诸侯国,称为吴国,都城在阖闾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后又称姑苏,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吴王光(阖闾之子夫差之父)破楚入郢,威震天下。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阖闾之子夫差弟季札始由鲁国返吴接掌政权,吴国中兴,建都姑苏。 在吴国建立前,先有一个吴国。这个吴国位于黄河、济水之间(约当于今山东省西部及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地带),传说是周文王的第六子吴太伯为免除篡位之嫌,以避夺权之祸而主动让位给其二弟仲雍,再奔江南建立的一个小国家,后来仲雍的孙子周章继位为吴王。 周章的六世孙周章之弟周章的曾孙周章之侄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降汉,受封为王,改封长沙王,因其居南海一隅之地,故号“长沙王”。由于衡山国的吴芮与秦始皇时代的丞相吴芮不是同一人,因此他被视为开国功臣而受到尊崇,此后他的子孙皆以祖父的封号中的“吴”氏为姓,称吴氏。 而这个吴泰伯建立的吴国便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元前496年吴国被越国打败,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夫人遂托国于太子夫差,夫差立志报仇雪耻,使国势复振。 到了夫差执政后期,吴王为了北上与中原诸候争霸,不惜倾尽全国之力,最终于公元前482年与晋国、齐国、卫国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结果夫差被越王勾践所乘,在黄池会盟中途折回与越国决战,两军在夫椒交战时吴军大败。三年后夫差遣使邀勾践入吴求和,勾践听从范蠡建议携妻子去吴国服侍吴王三年,最后获准回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开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谋划国事,国力逐渐恢复。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内乱之际大举攻吴,围困吴都三年,吴王夫差被迫率兵弃守都城向勾践求和。然而一心要灭掉吴国的勾践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他假意应允,让吴国撤军后继续猛攻。
不久吴王夫差病死于军中,勾践随即派范蠡领大军攻进吴都姑苏,灭了吴国。因为越王灭吴是在夏五月初五午时,所以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至此吴国灭亡,昊氏家族从此没落,但他们的后裔一直以先祖的名号和居住地为姓氏,称昊姓。 另外,中国最早的汉字“日”也是来自于吴国,这说明了昊姓的来历相当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