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五行属什么的?

廖筱礼廖筱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红,从火从工;工亦声.“工”意为“制作”、“建造”. “火”与“工”联合起来表示“用火来烧制出颜色红色”,或指用其他方法染红的织物,即后来所说的染色工业.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采集到的植物果实大多呈黄色、绿色等,而打猎得到的动物肉多为白色、黑色等.因此,这些色彩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发现,在野外活动时,鲜艳的服饰和饰物容易引人注意,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人们逐渐培育并驯化了野生染料植物,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颜色鲜亮的服装、饰物和工具等等.比如,用黄蜀葵制黄色,用槐柳叶制青色,用蓝靛草(马蔺)制蓝色,用栀子制黄色,用大黄制橙色……由于当时的染色工艺比较简单,一次只能将天然染料染到一种颜色上,不能实现多色混染,所以染色技术发展得很慢.但即便如此,古人已经懂得把各种颜色的纺织物搭配起来做成衣服了.商代墓葬中已有多种色彩的丝绢,西周墓中还发现有红色夹纱锦残片. 到了汉朝时期,我国染色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当时发明了“绞缬法”、“扎染法”、“蜡缬法”等几种先进的染色技术.其中,“蜡缬法”是在织物上涂蜡后再进行染色,这种染出的纺织品色彩清新明快,有如琥珀色一般美丽诱人.为了保持这种独特效果,西汉时,人们开始把染色后的织物放在碱液里清洗,以便除去表面上的蜡.经过这样处理的织物,不仅更耐洗耐穿,而且颜色也更加鲜艳亮丽.这便是后来“印染”的起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染色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时,人们不但能够利用植物、矿物染料对棉布等进行染色,还能通过加热等手段使染料与纤维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染物的耐磨度和耐水洗性.当时的人们还总结出了一些有关染色方面的经验之谈,《齐民要术》中就提到过这样的说法——“凡作必须赤白色者乃佳”“取好白净土作灰,布囊盛之,著清水中,澄滤去泥取清汁.布囊又更盛汁又澄滤如此七度八度,其澄浆净白如镜,可染帛为五色,不脱色也”.可见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隋朝和唐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我国的染色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染色技术已由“单色染”发展为“套染织锦”.所谓“套染织锦”,就是把两种不同的染料先分别染到棉布上,然后再进行套染.这种方法使得原本单调的颜色更加艳丽多姿了.与此同时,我国在染色技术上又有了新突破,那就是使用石灰作为媒染剂进行染色.这项技术的出现,让棉布的使用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

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不少专营染色业的作坊.这些作坊采用先进的染色技术和丰富的染色知识,生产了大量色彩丰富、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此后,中原人民纷纷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传到江南后,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染色业的蓬勃发展.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侵入中原,大批中原人被迫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为江南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恢复经济,朱元璋下令鼓励民间手工业者的生产和经营.这样一来,南方的手工业和贸易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染色业.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曾在他的《南词序录》中说:“今之南戏剧本,多采唐传奇小说,然其关目皆本于‘本色’…………至于敷演本色,则必自吴下为工. ”这说明此时的浙江绍兴一带已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印染中心,那里的染色技艺更是天下一绝啊! 清朝初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禁民间私营商卖,许多手工业者都被迫失业,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不前.但随着康熙帝“开放海禁”、雍正帝“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乾隆年间,中国的经济水平又出现了明显回升.此时,中国的纺织印染行业也逐渐恢复了活力.乾隆以后至道光年间,中国又先后涌现了一批像“广恒昌绸庄”、“裕丰隆绸庄”之类的丝绸大商家,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纺织印染事业向前发展.

缪百灵缪百灵优质答主

五行不是这样分字的,比如“土”中包括“山、石、地、城”等字,“水”中有“水、溪、河、湖海”等等。 一般来讲,名字用一个字的话最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字的“全、满、缺、半”“多”等偏旁的字(因为古人认为“天地人神鬼”各管一个,天在上为乾;地在下为坤)——这里是指从偏旁判断的。而单个字时又讲究“左阴右阳”,即左边是“火、土、草”“林”这样的字右边就是“田、山”“禾”这样的字。 “金水”是“金生水”的意思,也是“金克木”中的“金”(西方)与“水”(北方)“土生金”里的意思。“土木”——土克水,所以叫“木克土”了! 至于这个字到底属什么就按这个字本身的字意看就行了。比如“山”“川”“日”这些字属“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