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代创立五行?
“五行”原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其依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判断事物吉凶。 相传太昊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天道”,开始了阴阳五行学说。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五种物质形成了天地万物。先秦道家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是五种基本的元素或力量构成了世界万物的根本。《庄子·天下》中提到,“阴阳相摩,八卦相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里的阳、阴,上句的太极、下句的两仪、四象其实都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元素。
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学说到汉代被董仲舒等人发展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即“天人感应”,成为官方哲学。《汉书·律历志》中说,“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受命来自父精母血,含五行之气,行五行之道,故五行者,乃五材之气也。”于是五行又有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含义。 此后,五行作为儒家经典《论语》中“五行配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断受到后人的推崇。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汉书》中的说法,认为“五行者,五常之道也。”“人之五常,配五行而有色,如仁为赤色,敬为黄色之类。”在宋代以后,人们常常用“五色”或者“五行”的颜色来表示“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比如红色代表仁,黄色的代表礼,白色代表义等等……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五行”的颜色来表征五种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将人比喻成一件多姿多彩的五彩缤纷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