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五行属什么?
字源上说,“息”是“自”和“心”联合起来表示主观能动的意思;而“熄”是“自”和“火”联合起来表示自己给自己灭火的意思。二者结合,就是自我抑制、自我克制、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意思,所以,“息”与“熄”有共同的源头。 《说文》对“息”的解释是:“息,喘也。从自,一及其目。”这是借用的字形来解释本字的含义。古代,人们看到人在呼吸的时候,胸膛起伏,眼睛闭合,就认为“息”字表达了这一过程:“息”是由“自”和“一”两个偏旁组合起来的。其中,“自”代表人,“一”代表吐出来的气(即今之“呼”字头)。如此解释,未免牵强。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息’,歇也……古人假借‘息’字作‘息’者非一,皆谓有所休息而无所出入。”“所谓出者,谓气从鼻孔出来者也;所谓入者,谓气从鼻孔进来者也。”“此息字之义所以与吸同也。”这里,段氏借用了“息”的字形来解释另一个意义——呼吸进出的气,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吸”。 “熄”的本字应该是“息”。东汉许慎根据周代典籍中出现的“息”字形状,把它释为“自”下着一“心”,意思是停止心跳(即现在所说的心脏停搏),死亡。同时,他注意到这种字形与“薪”的字形相似,因而把“薪”释为“焚柴也。从息,息亦声。”后来,人们便据此造出了“熄”字。
“熄”表示熄灭灯烛的意思,这是“息”字引申而出的新的含义。因为灯烛是有形的,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它具有“火”的属性,因而这个引申很有意义。并且,这个引申出来的含义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日升月落,昼夜交替,人睡醒来,灯火长明又熄灭,这些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意识。这个字就成了一个抽象化了的汉字,被广泛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