銡五行属什么?
字典中无“锗”字,仅有“锗”的繁体字“锗”解释为一种金属元素,读作zhě(音哲)。 《汉书·地理志》“莋县”颜师古注引三国吴韦昭《国语》曰:“蜀有朱提,产铜、铁、铅、锡、朱砂(即硫化汞),故名之曰朱提。”“丹穴、桂林郡,山出碧玉,又产黄金银,故谓之广西。”其中“广西”中的“西”指的应该就是今天的贵州西部和云南东部。
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作《送桂州严大夫同赋南山幽桂》中有诗句:“种橘岁久土气力,植木时深风烟多。”这里的“植木时深风烟多”中的“树”指的是柑橘树的意思。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草木·桂》中解释此句意思时说:“谓种桂之时,深其根而多积土。”可见古代对“植木”的解释是种植树木,而且要求深埋。这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植树造林含义不同。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植树”一词其实是近代的事情了,据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资料,至少清代的文献都没有出现“植树”这个词。
现代词典中对“植”字解释为“栽种”,但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从汉代开始,人们不仅把种子播进土壤里叫“植”,把根块埋入土里也叫“植”。 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二》中说:“今人于草木之花,不论深浅,概曰‘植’;不曰‘种’者,误也……予尝问竹汀先生曰,古人种竹,只须下茎,并不掘坑,何以见得是种呢?曰,竹本生于土,其地必深。然则古人所谓植,犹今人之所谓种乎?曰,正是。”古代的“植”就是现在的“种”。只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种”已经不含栽种花木之意了,而用来表示耕种谷物等事宜。所以词典里所说的“植”实际上是“种”。 “植”或“锗”最早写成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植”的繁体字“殖”和“锗”的繁体字“锗”“织”,在古代都写作“稙”。
比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稷”条自注中说“俗名‘马稷’,亦名‘甜秫米’……”这里的“甜秫米”说的就是糯高粱,这个“秫”字就用的“稙”字。再如明代王鏊在《震泽长编·淳祐十二年》中记载了南宋末年一件事:“诏江南四省漕粮改折钱钞,令户部立例,以一斛之数折钱千五百文。”这里的“斛”字也是“稙”字。可见“植”、“锗”、“织”在古代都用“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