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字什么五行?
五行的说法来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这里所说的五行并非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五行,而是一种用于分类事物的范畴。 战国末年,阴阳家齐国稷下先生邹衍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来源与命运,创造了大五行学说,成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这个学派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这五种元素的派生物;它们相互产生作用,运行不息,循环往复,永不停滞。 这五种元素是有厚薄的,土居中央,最为厚重,金次之,木又次之,水是向下渗透的,火最薄,土离中央最近所以是信(新)的源头,而木离中央最远所以是情之所起。 邹衍这套理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心理学基础。
秦灭后六国,一统天下,开始了帝制时代。然而这种理论却受到了挑战。西汉初年,儒生董仲舒提出了“五常”观念,用仁义礼智信来解释这五行。
东汉王充著《论衡》,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批判了董仲舒的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 “夫木,赤色,阳气也,夫人阴气不得为太阳之木,谓之火。火者,木之子也……” 他认为,五行之中,木、火属阳,金、水属阴,而土是阴阳之气汇聚而成的。他是反对用阴阳来解释五行的本义的。 这个观点后来得到历代儒家学者推崇,被奉若神明,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五行对应五脏,即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于是有了“心火太旺”“肝火旺盛”“脾土不实”等等中医术语。 金代著名医书《医学启源》写道:“五脏,心乃火脏……肝病先实脾土……”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许多古代的文献著作,其中不少都提到了“土盛得水”和“水克火”的医疗方法。
土在上为天地之间,在下为人体脾胃之中。五行之中,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只要调节好脾胃的中气,五行得以流通,身体就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