絺五行属什么?
“絺”是一个生僻字,不常见,在现代文里面除了作为姓氏以外,很少使用。因此很多年轻人都把它写成“赤”或者“芷”。 “絺”字,读作chī ㄔī。《说文解字》里记载它念[吃]。 《说文》:“絺,细葛也。从巾,音痴。一曰织细葛为絺。”段玉裁的注解说:“今人于丝曰纺织,于布曰织。其实皆纺之谓。此曰‘絺’者,亦纺之属也。言‘织’者,误也。”“一曰织细葛为絺”的意思是说,一种说法认为“絺”是用细葛蔓编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絺”是拿细葛蔓织成的。 不过,我们目前使用的字典里(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絺”的字形是“衤”旁,所以,现在一般都认为是衣服的意思。 但是,如果查《康熙字典》的话,就会发现“衤”旁的“絺”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读chī,另一个是读zhǐ;而“纟”旁的字只有一个读音,就是chī。“絺”这个字的字形在古代发生过变化,而且这种字形的变化还影响到它的读音。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代“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查找了古代资料,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古人用“絺”这个词来指代各种细绢。比如西汉刘向写的《战国策·齐四》中有:“苏秦欲亡走燕,谓昭王曰:臣之糟糠,如今尽在赵国矣;主欲灭赵,故臣尽死于赵。”这里的“疵”指的就是细绢。又如《礼记·檀弓下》里有:“君知君之不肖而不知臣之为不肖乎?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丘山,不生刍菅,而不湮焉;譬若渊泉,不生水草而源清焉。今世之所谓君子者,外败仁义之行,内伤孝悌之心,而务倾覆于人。有功于天下,犹罪也;有益于是民,犹害也。”这里的“絺”也是指的细绢。再如东汉郑玄注的《周礼·考工记·庐人》里有:“庐人以青缁画裳及衣,谓之絺。”这里的“絺”指的是用青黑色的颜料画的彩衣。
综合以上的材料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是“絺”的古形体与今形体发生了变化,导致现在的字典收的字形有误。应该把“衤”旁都改成“纟”旁。这样,它的读音和意义才能和古代的文献资料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