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属五行什么?
“昊”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上为日,下为天。 日者,太阳也。 《春秋》中有一词,叫做“日食”,是指太阳被天吞没,现出黑影之现象。 又有一词,叫做“日蚀”,是指太阳被云遮蔽,暂时消失的现象。 太阳是天地之间最大的星体,其温度之高,光芒之烈,不是地球上的生命能够承受的。
所以,在华夏上古时代,人们对太阳是十分敬畏的。认为太阳里有帝君居住,对帝君要称颂祭祀。 《楚辞·离骚》中有“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这里的“羲和”指的是太阳中的驭车之神。而“崦嵫”则指日落之处。屈原在这里形容日落之时,车辆行进缓慢,似乎已经到达了日落的边缘。
总之,在古人的心目中,日月都有神灵主宰。并且都是巨大的星体,带有崇拜色彩。 所以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日月都是属于“五行”之“金”,那么“金”是不是就代表这两个星体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五行”说起。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之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后来逐步完善的理论体系中,“五行”被具体化为五种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物质元素,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被描述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主信,其色黄,其味苦,其液涎沫,五脏之气,各有所发,各有所在。”
同时,这五行又被赋予了五种性质: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爰稼穑。” 五行的每一个属性,都被赋予一种自然界的事物以象征意义。 这样,“五行”就被具体化了,具有了可操作性。
于是古人根据这一理论来观察自然,指导生活。比如,如果发生地震,人们会认为是某地“木气”太盛;如果是火山爆发,则会归结为“火气”太甚。 如果看病,身体某一部位不适,可能与“金”有关:可能是饮食没有节制伤了“胃气”,也可能因忧思过度伤了“肺气”。 当然,中医的理论博大精深,非常深邃神秘,并非如后世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迷信。
现在再来看“昊”字,它的本义就是指天空。而天空属于“五行”之中的“木”,与“土”密切相关——因为地上万物皆由土壤生长出来。 所以,“昊”字五行属“木”,同时也属“土”。 同时,由于“木”还代表着春天,而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因此“昊”字又带有了春天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