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用来指代物质的抽象概念,它具有直观性和简单性的特点,在古代被泛用于哲学、医学等学科中。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锻炼来保养身体。若违背了这些原则,身体就会出问题,寿命就不能达到自然的极限。
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是指一年四季的更替、阴阳消长的变化等等;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太阳高纬度和直射点南北移动造成的气温差别,也是自然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自然界物质在运动形式上的反映,古人称之为外象。与之相应,人体器官工作状态的变化也被视为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这种过程也被称作五脏运行的“象”或“迹”,它们是体内物质在功能上体现出来的表象。研究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常常以象为研究对象。
在中医古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象”“迹”并称的情况,如“脉象”“证象”“病象”“湿土之证”等等。在这里,“象”是指形象、表露出来东西,而“迹”则是过程、经过。从广义上来说,“象”和“迹”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运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它们之间是可分而又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 “象”可分为经络之“象”与脏腑之“象”两部分。其中,经络之“象”有“经之循行部位”“络之分布特点”以及“筋、脉、骨、肉的形态结构”等方面;脏腑之“象”则有脏气运行状况(即“脏象”)和腑气传导功能(即“腑实”)等方面。无论是经络之“象”还是脏腑之“象”,都被视为机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外显,它们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