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郗”,读 xī 音,《说文》作“傒”解;也做“僖”和“玺”解。但读音和字形不同。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其本意是指古代一种像扇子的舞具。《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句, “拜赐始皇,以御史为奉常,诸祠官皆属焉。”“汉书·礼乐志》里也有记载,“又用侍中、尚书、秘书令吏,典尚书奏事,命曰‘尚书谒者’。” 这上面的“承宣诏旨,应奏何言而莫不条畅”的尚书就是执笏板(也叫朝笏),记录天子口谕的大臣。后来逐渐发展成代天子发布政令的中枢机构。
因为这种职务的特殊性,“郗”字的本意渐渐演变成了代指某种官职。比如唐朝的“翰林学士”,“内翰林学士”(这里特指负责起草皇帝私人诏书的内制),还有一个“翰林待诏”,虽然叫“待诏”,却不是下层官员,其实是一种特权阶级里的文职人员。他们可以在宫禁之内随意走动,甚至有资格跟随皇上出行。唐玄宗时有个宦官高力士冯家遇,因受宠而获加官进爵,就连他的族人也因为沾了光而被授予官职,《旧唐书·宦官传》中就有 “力士三人,官至三品,封郡公者四人,世袭刺史四人,太守九人。” 的记载。这些有特权的文人或宦官,都可以被称为“郗”,或者“奚”。
到了元朝,这种官职的“郗”字演变成了“绅”,元初刘敏中撰写的《中堂记事》就提到, “今之翰林院,古之承明殿。前集贤,后翰林,总谓之‘两翰林’,又曰‘南翰林’‘北翰林’。其地惟中书省右相所居为最丽,余皆颓败。” 这时的“翰林”已经是指中书省的宰相府了,不过这里的“北翰林”应该指元代的北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北翰林”的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翰林”了,只有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三个单位名称中的第三个字都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