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在五行中属什么?
首先,五行说不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它是古代东方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 《礼记•月令》中说“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这里已经把土列在了五行的中央。而《尚书序》里有“火者,太阳也;水者,太阴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之和也。”这是把土放在了两极中间的位置(其实还有“四象”一说,也就是太阳、月亮、火星和金星对应着阳火、阴火、阳金和阴金)。可见在五行体系中,土是居中的。
其次,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入五行之中,比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时之季,又比如东木西金南北水火,甚至人的五官五脏都可以用五行来解释,这就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之一。而放射性元素之所以被分成五类,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性质——它们不能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被微生物分解。 从这一点上看,放射元素属于土似乎更加合适一些。但是,如果考虑到现代科学对电荷与质子数对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就会发现,将放射元素归于土似乎的确有些勉强了。事实上,将放射元素划归到“金”或“水”似乎都更加妥当一些。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变化。最初的原子结构模型是由玻尔提出的,叫做“玻尔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电子在一个球体(原子核)的周围运动,并且每个电子都有确定的能量值。1923年,丹麦物理学家哈森克鲁尔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认为电子是在两个平行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这就大大推动了对于化学键研究的进展。不过,电子到底是像彗星一样有一个尖尖的“尾巴”,还是像行星一样有两颗“卫星”,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定论。
1926年,路易斯提出了现在被称为“路易斯结构模型”的理论,解决了电子轨道的问题,同时也确定了原子半径的大小。在路易斯的模型里,电子是围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的,而且带正电的核周围被带负电的电子层层包围,整个原子就像一个小地球。 在路易斯的结构模型里,土已经被彻底淘汰了,因为土具有的颜色和味道都是人类的主观感受,而路易斯的结构模型里根本没有颜色和味道的概念。
荀亮优质答主木火土金水为五行,是中国人对世界、对生命、对医学的认识法则和思维工具。木、火、土、金、水本来是用来指代五种实际的物质,但在中医学中已经成为了五个抽象的概念,是五个功能系统的名称。五脏肝心脾肺肾,在属性上与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类似,因此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来概括和理解相关脏器的功能特点。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和人体都是木、火、土、金、水五气组成的,这五气在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保持平衡和演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因而中医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宇宙、生命、医学的万物万象。
中医古代的许多知识都是以类比方法总结而来,例如日五行属火,眼睛五行属火,所以眼睛和日一样有瞳仁;月五行属水,耳朵五行属水,所以耳朵和月一样有耳轮、耳甲。当然,现在来看,类比出来的东西很多不靠谱,甚至违背现代科学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人的耳廓像胎盘的横切,舌面上有类似五脏(黄的脾、黑的肾、白的肺、青的肝和中部心脏区)的形状。
中医古代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因此人体和整个自然一样属于阴阳五行的运行系统,人体的上、下、东、南、西、北、官窍、颜色、组织、味道、病变、思想……都可以按照五行原则分类,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脏学说,在中医学中,人体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形体、官窍、情绪、思想、病变、组织、味道、颜色等,都可以按照阴阳五行原则分类。按照中医古代的观点,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类似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功能,五脏与五行之间是类比的关系,五行是五脏的抽象和象征。五脏之中,属水者为肾,属木者为肝,属火者为心,属金者为肺,属土者为脾。
中医古代的五行学说具有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主要形式是“比类取象”和“推演络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