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five elements),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由此衍生出“五行”的概念。《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著作中,常以五行为指代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属性。如《礼记·月令》中就有“其日甲乙,其帝大皞伏羲氏....其神句芒,其数八,其臭臊”的记载,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即天干,其内含有的“水”“火”“木”“金”“土”就代表了五种元素。后来随着五行学说向哲学范畴的发展,五行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的元素,并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厥”到底属什么?它对应的五行又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 “五行学说”虽然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但它的形成并不是无源之水,也无故而发,而是与早期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以及观察的自然界相联系的。 《黄帝内经》中谈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脏》)。这里指出,人体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与五脏对四时的适应性的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还讲到:“智者之四时也,盖春生之气布乎阳气,夏长之气布乎阴气,秋收之气布乎精气,冬藏之气布乎阳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夏之道也。”(《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这里的“智者之四时”其实就暗含了“行 者之四时”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四时规律应与万物规律保持一致性。
所以,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关于五行的认识最初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自然界的物质是可以直接与五行相对应的。 既然如此,那“厥”属什么?它对应的五行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有云:“肝气,病发怒,急躁……心病,病心痛,悸,惊……”又云:“肺病,咳喘,咽干……”再云:“脾病,腹胀,四肢困倦,大便溏薄……”此外还有肾病、肝病等等,并且对每一种病症都给出了对应的治法,所谓“治肝之法当缓”、“治心病当宽”、“治脾病当补”、“冶肺气当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所说的“肝”、“心”、“脾”、“肺”等实际上是与西医解剖学上的肝脏、心脏、脾脏、肺部的生理功能有着相同的意义。只不过中医学还将这些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归类,归为五脏,并将它们与五行相联系,以形成整体观念。 所以,如果一定要将“厥”归属于哪一脏或哪一类,笔者认为可以归属于“风”,因为厥证多发于情志不遂或饮食失调的人,而这些人往往伴有肝气不调、脾虚失运的症状。这就符合《黄帝内经》中对“风”的定义:“风者,百病之长。”且“风胜则动”,“动”正好符合了厥证“突然发病,手足颤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