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的意思五行属什么?
父字,五行属性为火,与太阳运行有关。 父,甲骨文作,像右手持棍状物,上承日形。金文作,小篆作,隶书作父、斧、孚,字形演变大致是: 父字本义即指“持斧”,引申有“伐木”“诛杀”等义。后来“父”又指“父亲”,这是后起之义了。古人造字是非常严谨的,后起的含义虽然也很重要,但并不影响最初的字义。因此“父”的上面部分仍然保留了“手持斧头”的形象。
关于“父”字,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据说黄帝有四友:伯高、大挠、苟渠、仓颉,他们四人分别创造了文字、历法、算数、天文。其中的仓颉创造了文字,被尊称为“字祖”。那么他怎么创造汉字呢?《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一个故事—— 仓颉造书而天雨粟(谷子),鬼夜哭。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仓颉造字,天上下起了谷子,鬼都在夜里哭泣。为什么鬼会哭泣呢?因为人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事情,这样就会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这样就会害怕了。其实这反映了古人对于文字的一种崇拜心理。因为文字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符号系统,可以通过它来传递信息,所以它是非常有力量的。这种力量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有的字形已经改变很多,与原初的表示事物之间关系不大。像“父”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象一正面直立的人形,有头、颈、手、身体、足,本义当为成年男子。《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段注:“谓父为法度也。”“父”的本义是家长,后引申指称父亲,这是古人对男性长辈的通称。古代天子称诸侯为“父”,诸侯称大夫为“父”。《国语·周语中》记载厉王之时,荣公归周,周蔑之,荣季曰:“是故周之先王不相过德,不倍言,不贰礼,不叛盟,不弃父 softened”这里指周王的“父”即指诸侯。《左传·襄公十四年》:“礼之可以为国家者,家父言之,君其从之。”这里指国之“父”即指大夫。《左传·昭公七年》载郑子产死后,“国人诵之日:‘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日:‘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产之政得国人之心,所以死后国人无不为之嗟叹。而能维护乡校、闻过则改,不作威作福的从政者,又有谁能及呢?故此郑国人称赞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檀柴,北山射虎。小人有母,为贻仲父。蓬山绝海忽飞来,喜见天王大法台。
千僧罗汉俱会集,广度无边大善财。千僧罗汉俱会集,广度无边大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