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五行属性什么意思?
“咪”,根据五行的规律来看,它属于阳金,也就是“庚金”。 首先来看看“金”的特点—— “金”,具有“阴柔、内敛、沉实”的性质;同时“金”又有“阳刚、猛烈、锋利”的特性。所以,“辛”有“金属切割”的特征,而“酉”是“金属铸造”的象征。 “辛、酉”都有“金属”的意思。并且,“辛”因为是阳性,所以排第一;而“酉”因为属阴,所以排在最后。 “辛、酉”都符合“五行为金”的表述。
再来看看“庚”。 “庚”,《说文》中有解释:“庚,更也。”“更”是什么意思呢? 《尔雅·释言》中有记载:“庚,更也。”郭璞注解说:“庚,更衣也。”可见,在周代(西周)人们就已经用“庚”来表示“更换衣服”了。 既然“庚”有“变更”之意,那么就会带有“破灭、凶丧”的含义。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庚寅”、“庚子”等,都是“逢庚必变”的结果。 所以,“庚”和“子”在一起时,往往表示不祥之义。“庚子”,意思就是“子时到来,万物终结”;“庚辰”,就是“辰时会起,万物动摇”……这些都是“庚”带有“丧、败、坏”的意思。
“庚”还有“旺盛”的意思。比如“庚金”,它的性格特点就是“肃杀、刚锐”,而且力量很“强壮”。“辛”虽然是“辛金”,但是毕竟“辛”是“阴性”,所以虽然“清秀”但是却显得“软弱”。只有“庚金”,既“秀气”且“强悍”,是个“硬通货”。 “咪”属于土形,为阳金,即“庚金”。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它与后来的阴阳五行说相同,有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社稷五祀,山林川泽,实取其币,国之大节也。民有十等,吾以二等抽之,寡人何罪?子为司徒,而财货奸,则汝之罪也。夫州、圃、土、田,惟命是事。山林、川泽,虽有民事,无有财货。取土之五,南亩之六,国之经也。”文中以五行与土、田、州、圃、南亩相联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说明统治者收取赋税理所当然,是合理的,否则就会破坏“国之大节”、“国之经”,即破坏社会稳定。从文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五行与阴阳结合的趋势尚不明显。而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有系统的关于宇宙万物构成的理论,称为“阴阳五行(五材)说”、“五行相生相胜说”、“阴阳家之五行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宇宙观。五行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这五种物质元素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着。五行学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克两个方面的功能,因而形成一个相生相克的循环系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无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无端。生我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
五行说在战国初年产生后,通过邹衍等人的改造宣传而使它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齐国的田和借助五行相胜说灭掉了姜姓的齐国,代之以田姓齐国。汉代的董仲舒把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说相结合,产生了更为繁复的“五德终始说”。
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推动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同时它也影响到历法、医学、音律、军事、建筑、占卜等各个知识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