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属五行于什么行业?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方”,指的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其中,“东”对应的是属于木的行业;“西”对应的是金的行业;“南”对应的是火的行业;“北”对应的是水的行业;而“中”对应的则是土的行当。 五行与方位相配,实际上体现的应该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们适应这个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而言,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与其完全匹配的五行归属。但如果把教师的工作内容简单划分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分别与五行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相对应。 比如,备课和授课,对应的就类似于“火”的职责——因为火具有“炎热”、“明亮”的特性,而备课和授课都需要投入热情和精力,并让知识得以展现和传播。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同时包含了“水”“金”“木”“土”等属性的工作内容。说教师这个职业属于“水火既济”可能更恰当一些。 当然,我所说的这只是对教师职业五行归属的大致划分。其实,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可能与其它的职业完全分开,毕竟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协作来完成。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寻找某种职业的五行归属,只要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就可以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相生、相克规律来归纳和阐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的一种系统观和方法论。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人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之所以称为 “五行”而不称 “五 行”,是因为 “行”在古代有两种音,一是 xíng,(形的同音字),一是 háng (hang)。当 “行”字被看成五个 “类”的含义时,就读 háng,所以五行也应读五 (hang) 行。但是, “行”字后来音义变化, “行”字只读 xíng,不读 háng 了, “五行”就只好随之读 “wǔ xíng” 。五行之说,源于战国时期。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白虎通》对五行作了如下解释: “五行者何谓也 ? 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也。或夭或寿,或仁或暴,或盛或衰,或囚或亡,正行所为也,故曰五行。 ” “五行谓木、火、土、金、水。 ”
五行各有特殊的性能,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木有生长、升发、条达的性能,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性能,土有化生、承载、濡润的性能,金有肃杀、下降、清洁的性能,水有寒凉、滋润、流动的性能,称为 “五性”。
人们按照五行的特性以及生、克规律,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类于五行,使其有系统地相互关联起来,称为 “五行归类” 。如以木类为例,由于木能生火,故凡具有木的性能或取类于木的形质和作用,以及与木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类属于木。木的主要生理特性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 ;木类主要包括肝、胆、筋、目、爪等人体的组织器官和酸味、青色和春季等外部现象。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性能的观察和总结,也是古代哲学家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以及人们所熟悉的五种物质的常见功能,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特征的思维方法,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痕迹。古人正是运用五行的这一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并以五行的特性和生、克规律来阐释和归纳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归类、阐明和推测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五行”的最根本特征便是“生”与“克”。生,指促进、协同、资助、激发等;克,则指制约、抑制、约束、克服等。
《素问&8226;五常政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济其不足,损有余,补不足,是谓平剂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规律,是说明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有序运动规律。运动,便产生了生化,便是正常的运行规律。如果无度,则“反常必病”。所以在五行学说中,正常情况下的相生现象,叫做生化;反常的相生,叫“相侮”;正常的相克现象成为“制约”(又称“正常克泻”);反常的相克现象成“相乘”。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推移有序,维持“阴平阳秘”的和谐统一,则万物繁茂,功能稳定,人体可保持健康;如果是“反常”,“生克”无度,“相乘”、“相侮”太过,便可导致机能紊乱,疾病发生。
五行学说认为,在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皆可按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来归纳,并且分别与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特征相类比,相应地联结起来,形成五行学说的基本医学模式,即“天人相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