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在五行里代表什么?

景子灏景子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黄帝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里的“法于阴阳”、“知阴阳所在而有所舍抱”、“法于阴盛阳衰而形勿劳”、“法于阳盛阴微而气勿劳”说的就是调养精神气血、平衡阴阳的道理。

《内经》中还有很多关于阴阳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创立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医家对《内经》中的阴阳思想也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晋代的皇甫谧著《黄帝阴符经注》;宋代王惟一著《黄帝内经素问新注》,明朝孙真人著《黄帝内经注释》等。近代张锡纯著《黄帝内经集注》,袁立本著《灵枢经脉解》都是较为经典的著作。而近代李梴《医学入门》中的“学阴阳法”更是被后世誉为“治法之大纲”“医者必读”。

什么是中医的“法于阴阳”呢?简言之就是认识了解阴阳,并且让阴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一切事物可以说都具有阴阳两面性,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阴气充盈则精神充沛;病理状态下则是“阳虚则外寒”、“阴虚生内热”。

用药也是遵循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理进行,如《伤寒论》中治太阳中风,营血虚弱之发热,用桂枝汤益气温阳,又比如《金匮要略》中使用黄芩汤清热凉血。 可见,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始终贯穿一个原则:扶阳抑阴或者说是“法于阴阳”!

上官亮亮上官亮亮优质答主

五行生克是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果不懂五行生克的道理,就不可能明白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这五类物质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总概括,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用这五类物质来代表。

当然,实际宇宙中,除了木、火、土、金、水类物质,还有很多其它类物质。为了便于人类对庞大宇宙的探索、研究,人们就把所有的物质简单概括为五类物质性。这五类物质虽然在自然界中是客观存在之物,但这五类物质性则是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的一种抽象物质的属性。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宏观的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五个器官。在人体五脏中,每一脏都不是相对孤立的局部器官,都具有丰富的五行物质性。由于人的脏腑器官是人体中最重要、功能最强的活动部分,中医学把人体最主要的活动功能归结为五类,即所谓的“五脏”,也称“五神脏”。

五脏与人体的器官名称相同。中医理论所说的“五脏”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五个器官”有相同之处,但相异更多,不可混淆为一。

阳在五行中的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金为肺水为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命门火是肝肾之根,五脏皆依赖阳气的温煦与推动而正常运行,故肾阳为身之太极,一身之阳气生发之源,即所谓的真阳、元阳、真气。

中医理论强调真元之阳的重要性。“火”是中医用以概括人体某些机能活动的形象符号。脏腑之中,心与“火”之属性最为接近,心,又称“君主之官也”,是脏腑活动的中心。

而实际上,“心火”在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远不足以与真阳相比。若心火过度,反而是人体大忌。临床上所见“心火上炎”诸症,如咽痛口千、喜冷饮、舌尖红肿疼痛、“上热下寒”诸症,多由肾阳不足,阴寒内盛,虚阳上越所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