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团队都有哪些?
我混金融圈,认识的明星团队很多。 比较出名的有胡舒立团队的《财经》杂志和彭博新闻社。
《财经》创刊于1998年,以“观点鲜明、立场独特”著称,在舆论界素有“第一评论刊”之称。2016年的报道,发行量达到历史最高峰——54万份/期,目前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财经》的记者编辑都是顶级的存在,对新闻点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采编流程科学高效,从线索到成稿校对发布几乎不用经过主编审批,记者的决策权很大;激励措施也很完善,尤其注重对年轻记者的培养,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晋升,工资也会水涨船高。 但《财经》也有自己的短板,就是对上市公司和宏观经济的报道较为深入全面,对微观领域和新事物缺乏关注,反应也略显迟缓。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记者们常常为自己所属的团队争得面红耳赤。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对《财经》的偏见而已。
另一个我认识很深入的明星团队就是彭博的新闻编辑部。彭博的新闻业务始于1979年,当时还只是一个电话线传输信息的公司,现在则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信息提供商之一。彭博的新闻部门主要负责编写发行约3000档分类信息,内容涵盖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大宗商品及指数等领域,并提供即时新闻和深度分析。 彭博新闻部的核心竞争力的在于,他们拥有自己独家发布内容的平台优势。任何一条新闻如果能在彭博上首发,那么无论质量还是销量都能得到保证。所以有很多媒体会去求彭波的新闻编辑部授助内容或者请他们提供素材。
在彭博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能在这个圈子里面看到很多其他领域不会看到的内幕和分析,这对于从事金融行业新闻从业者的知识更新很有益处。而且能够进入这个圈子,以后无论是跳槽去其他媒体还是自己创业,都很容易找到下家。
王菲的音乐团队
王菲的音乐团队由张亚东、林夕和陈辉权等成员组成,此团队为王菲打造了诸多经典作品,其创作实力在国内少有对手。在2000年王菲“亲亲”上海演唱会上,张亚东为王菲弹钢琴、李泉伴奏、陈辉权和声……这场演唱会不仅让王菲的乐迷们欣赏到诸多高水准的合作之曲,也让王菲的音乐团队在乐迷面前露了脸。
张亚东不仅多次获得最佳制作人这一奖项、2006年更凭借朴树的《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夺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制作人”。
香港当红作词人林夕,其代表作则有王菲《约定》《勇气》《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陈奕迅《十年》、张国荣《左右手》、杨千嬅《再见二丁目》等。
而王菲的英文歌曲则多由陈辉权打理。陈辉权15岁时就创作了罗大佑的成名曲《皇后大道东》,曾为谭咏麟、周海媚、张艾嘉、郑秀文、莫文蔚、陈奕迅等人写过作品或担任和声。
刘德华的音乐团队
刘德华的音乐团队成员主要有林夕、潘协庆、王文光、陈国华等。
被称为“金曲打造机”的潘协庆曾制作了《冰雨》《可不可以》《爱你一万年》《来生缘》《一起走过的日子》《中国人》等无数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制作的唱片超过1000张,是香港最有水准的唱片监制兼音乐总监,曾获得2004年台湾金曲奖“最佳音乐人”。
金牌作曲人王文光,曾为刘德华、林忆莲、郭富城、张学友、那英、王菲等歌坛大牌制作过不少乐坛金曲,刘德华不少歌曲都由王文光主笔作曲,包括:《中国人》《忘情水》《一起走过的日子》《爱你一万年》《中国人》等,王文光还为郭富城制作了《对你爱不完》、为刘德华与王菲合唱的《我愿意》写谱,因此,王文光有音乐金牌作曲人之美誉。
陈国华亦为一流乐手及监制,作曲方面则有赵学而、梁荣骏等高手。陈国华、赵学而、梁荣骏与潘协庆合称为华仔四大音乐师。
蔡依林的音乐团队
蔡依林的音乐制作者包括有音乐教父陈玉彬、著名音乐人林暐哲、创作才子阿信、新加坡教父朱敬然等。
有音乐教父之称的陈玉彬曾经一手打造蔡依林的《看我72变》,一曲红遍大江南北。
林暐哲一手包办音乐作品的作曲、制作、编曲,并为许多艺人制作专辑。包括许茹芸、张惠妹、徐怀钰、刘若英、吴佩慈、王心凌、陈乐一、杨品骅、何欣穗、蔡依林、黄立行、梁静茹...etc。其中亦包括蔡依林的《说爱你》、《你喜欢》等。
朱敬然则凭借林俊杰的《江南》荣膺台湾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朱敬然一手打造的主打大碟有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陶喆的《I'm OK》、王心凌的《爱你…不放弃》等。
至于阿信,身为“纵贯线”主唱和“五月天”主唱的他,作词方面则有周杰伦、姚若龙、施人诚、周杰伦、涂惠源、严易寒...等众多高手为其护航,为蔡依林打造了《马德里不思议》等不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