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代武打明星?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一下我喜欢的功夫巨星,成龙大哥。 看过《蛇形刁手》和《醉拳2》的应该都知道这两部电影的中有一个幕后大boss叫“元彪”,就是这部电影让元彪登上了事业巅峰! 当时年纪小,只觉得元彪哥哥很厉害,后来才知道他演的许多电影里都是武术指导或者动作设计! 最厉害的还要数《黄飞鸿之四-英雄有梦》中元彪扮演的“洪拳大师洪师父亲”,在电影院里被一拳打晕过去那个场景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元彪和成龙是同门师兄关系(元彪是成龙哥哥成林的徒弟),也知道了他是七小福的一员。 元彪出道多年,参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如《快餐车》、《神勇双响炮》等,也担任了好几部片的武术指导,为香港武术电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因此在香港娱乐圈素有“元武王”的称号。
除了元彪,还有另外一位“八极拳”高手也有“武术之王”的称号,那就是李连杰。 李连杰从小学习武术,1982年就在电影《少林寺》中展现自己精湛的少林武功,之后更因为《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一角获得香港影帝称号。
当年《太极张三丰》里面那些精彩绝伦的打戏全是李连杰亲自设计的,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他苦练太极长拳和太极推手,甚至还因为动作太逼真导致在拍摄时候左手无名指不慎被打断。
除这些硬派功夫明星,还有一些女孩子拥有同样精湛的武艺,比如朱茵,张敏以及袁洁莹等等…… 袁洁莹饰演的黄莺可是《倚天屠龙记之大决战》里张无忌的师公,一手玄铁棍法使出来简直是威风凛凛、帅到爆啊~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在当时的上海孤岛地区和沦陷的香港,就有一些专门描写旧中国上海大都市黑社会武装团伙火拼,以及侠客劫法场、解民悬难的惊险武打片问世。这些影片,可被视为中国早期的武侠片。五六十年代,内地拍摄过根据华罗庚的报告文学《统筹方法》摄制的《旗》、描写革命领袖习武练拳的《四渡赤水》、《马前泼水》、《红灯记》和《洪湖赤卫队》等。虽然其中有不少武打动作场面,但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片或功夫片,而应该当作战斗片和现代戏曲片看待。
从6O年代的《杨金花告状》直到1983年的《少林寺》,大陆拍摄过一些古装武侠片。其中有的被国外称之为武术片或功夫片。拍摄单位除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或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外,多为辽宁和广西的电影制片厂。其中由田壮壮导演,陈冲、姜文等人主演的根据张承志小说《黑骏马》改编的同名故事片获第37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最佳电影银熊奖。
谢洪导演的《少林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总体说来国产武侠片还是处于低谷之中。它与后来港台拍摄的武打片相比,题材较狭窄,多集中于明朝中后期,规模小,造型差,在特技和布景上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香港地区拍摄的以功夫片和武侠片为主的武打片、从五六十年代到70年代初以摄制“黄飞鸿系列”、“关东四大侠”和“南拳北腿”为特征的,称为第一代功夫片为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作为演员和导演“二栖”的一代宗师、精通南拳北腿、精通中医武术、演电影70多部的粤剧老倌南派武术家“螳螂拳王”梁醒波和号称“一代宗师”、“南北派武术大家”邹文怀及他的徒弟、著名的谐星和功夫明星、号称“天下第一腿”的成龙。第一代功夫片的特点:题材基本是描写南拳北腿武林中人的侠义和搏击;影片有功夫无武打,基本上还处在“功夫”阶段;特技简单,如用绳子吊人和威压索等;拍摄“实打实”;基本上是一般功夫片;大多在邵氏和无线电视台摄制和放。
到了7O年代末,由导演、演员、武术指导“三栖”的被香港和世界影坛称为“新派武打片之父”的徐克和当时作为徐克的武术指导被称港台影坛“四大武术指导”之一的袁和平、程小东、董玮及梁朝伟导演的《少林小子》(1980)、《少林搭手》(1981),开辟了新一代功夫片和武侠片之路。随后,他们与被称“一代打星”、“天下第一枪”、“东方约翰。韦”、“新派武侠巨星”和“国际巨星”的李连杰及其他香港著名导演、制片人如罗维、于仁泰、吴思远、刘家良、徐小明等人合作,摄制了《蛇形刁手》、《醉拳》、《少林木人巷》、《猛龙过江》等120多部新派功夫片、新派武侠片和新派武打片。新派功夫片的特点:功夫高,片型大,投资多;故事涉及地域广、朝代多,不仅有近代的北拳南腿,还有唐代的剑仙,明代的少林弟子,清代的江湖大侠;有功夫与武打,不仅有比拳、比腿和兵器,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技,除烟雾、爆破、化装外,在特技方面发展了人吊钢丝和木威压索。出现了“三栖”和集演员、导演、武术指导、编剧于一身的“四栖”通才、“全才”。不仅电影,电视中的功夫片也风糜世界,如美国的ABC、英国的BBC、法国的FRA、日本的SBC、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和香港的无线电视台等。功夫片由第一代功夫片发展到新派功夫片和武侠片。
到了8O年代中期,以徐克导演,林超贤和袁和平为武术指导及周润发、张曼玉等主演的《倩女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