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有什么故事?
1954年,周连弟在《人民文学》和《云南日报》上发表了叙事长诗《阿诗玛》,这首长诗的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并于50年代和70年代两度被拍摄成电影。阿诗玛已经成为中国云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之一,“阿诗玛”也成为彝族撒尼人所特有的文化象征。
“阿诗玛”故事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及路南、陆良、弥勒、宜良、呈贡等彝族撒尼人聚居区。这个地区的彝族人民,把美的女性叫“阿诗玛”,把美的男性叫“阿黑哥”,而“阿诗玛故事流传到哪个村寨,哪个村寨就必然有“阿诗玛”之家”。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石林阿诗玛,在撒尼人的心目中是一尊美的女神,也是美的化身。她刚强不屈的人格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世代鼓舞着他们。阿诗玛故事最早是作为一种口头叙事长诗进行讲述,是彝族撒尼人的“唱本”,它有着固定的程式用语、规范的韵律和音调、完整的唱腔和结构。撒尼人中也一直拥有专门讲述阿诗玛故事的歌手,他们被称为“撮甜若兹”或“撮甜”,在撒尼语中意为“唱调子的人”或“讲故事的人”。他们讲故事时,常用“撒尼调”用半说半唱或者是说唱结合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