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五行属什么?

禹杨毅禹杨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新华本草事业》记载 【归经】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除湿解毒;消肿止痛. ①《本经逢原》:"黄芩,其性沉而主降,故能清肠胃湿热,而下迫大肠,使之坚闭勿泄。然得柴胡则和畅肝气,得黄连则燥湿泻火;得桔梗则上宣肺气,得芍药则和营理血;得栀子则泻胃火,得黄柏则退阴炎,与黄连为伍尤善清心胃实热。若与薄荷同用,又治目赤多泪。凡疮疡热毒者所宜,痈疽疮疡皆以黄芩为主药也。至於胎热不安及产后出血过多,亦可用此清热安胎,止血生新耳。又治热病谵妄狂躁,足寒多汗,小便自利,及温疟汗不出者,以其能通血脉散邪热也。"

②《药性赋》:"黄芩,味苦性寒,能除火热与疮痍之症。能退客热血与相挟之瘟。"

③《药品志》:"清肺火,解肺热,除肠湿热;止吐血,衄血,牙血,血痢,大便不通,黄疸,眼疾,咽喉肿痛,喉痹,齿痛,疮毒,下胞衣。" ④《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润肺止咳,消烦止渴,宽胸大腹,消肿排脓,生肌止血,止泻痢恶痢。" ⑤《本经疏证》:"黄芩,苦能燥湿,寒能胜热,是以主治发热咳嗽,呕吐腹胀诸证有不能胜者焉。然必其证因热而起而后黄苓始能有功;苟非因热而起,则黄苓虽力将何施耶!盖在《内经》则但言黄芩主治,而未尝举以因热而言,则《内经》所称黄芩,殆以功用论,而非以病因论矣。《神农本草》即谓其主热中,而于腹痛下利、口干燥者则去之。夫腹痛下利之由,莫非由于热甚伤津液所致,所以不去也。口干燥者,津液已伤,而复用黄苓以竭之,所以去也。由此言之,则《神农本经》所载黄芩,固可谓因热而生者也。后世之论黄芩,每谓其主诸热,或曰风热,或曰伤寒,或曰热劳,于是遂以为能治百病,治一切病,不知其所以能治者乃因其能治热而已矣。"

⑥《别录》:"疗痰热,逐肺中痞,止喘咳,破积聚饮食,除邪气,明目。" ⑦《日华子本草》:"治惊痫,明目,补不足。" ⑧《纲目》:"治目疾泪出,消瘀血积块,血淋,热淋;治妇人血山崩倒。"

⑨《本草述》:"黄芩,诸书载其治肺家热盛、咳嗽、呕哕者有年矣。然而以此治肺,岂特寻常之剂哉?况又多用以清阳明、少阴二经之热乎?《本经》惟载其主诸热,则阳明热可知;然谓主寒热,故知其少阴热亦可推也。至于《金匮》之黄芩汤,则以之为阳明太阴同病设;《伤寒》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则以之为少阳阳明同病设;他如《千金》之黄芩甘草汤,乃以之为少阴同病设;《三因方》之黄芩汤,乃以之为太阴同病设;仲景《伤寒》之麻子仁丸中之黄芩,乃用治阳明少阴兼病之脾约渴者。其他用黄芩治肺病而兼治其腑者,不可缕举。矧有外证亦往往多用黄芩哉!"

⑩《本草新编》:"黄芩,味苦,气平,可升可降,阳也,凉血清心之圣药也。能治心经之热而除烦躁,除心烦,除血热,除尿热,除鼻渊,除齿痛,除耳聋,除吐衄。其治大肠之火,更妙于黄连,以其善利小便;其治小肠之火,又优于山栀,以其能泻肝火也。若治膀胱之火,则当归、赤芍、泽兰之属,不若用黄芩为优,以黄芩能泻膀胱之水也。或问:黄芩苦寒,安得能泻火乎?答曰:苦能泻火,诚古人至理之言,惟苦不专于泻火,而又无寒伏热之弊,则又苦之偏能矣。且黄芩非纯苦,而有微甘在内。单用一味,则苦胜于甘,而无益于泻火;须得他药同用,则苦不如甘,而反利于泻火,其功不在黄连之下也。"

优质答主

1. 中医的“五体”,是五种人体器官的代表。 “心者血也——火也;肝者木也—风也;脾土者气水也、湿也;肺金者燥金也、凉;肾水者黑寒水”——这是五脏所属五行归属;而六腑与三焦相表里,则属少阳(即“三阳”)。 2. 五脏中的肝脏和脾胃,在五行中分属于木和土,所以叫做“肝木”和“脾土”或叫“肝气”“脾气”,其他脏腑的别称以此类推。 其中也有例外。

3. 根据《黄帝内经》对阴阳五行属性的描述,可以知道: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阴与阳处于相对位置。如水生木,木克土等等…… 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个关系就是:

4. 现在一般把五行归属定义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