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汉族基础哲学观念之一,中国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明代的五行思想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出现了一些著作和理论来支持这种学说,如明代哲学家吴廷翰著述了《五行传》,他在其中认为五行有五种作用关系,即相生相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乘相悔(相乘:乘,凌也。相侮即反侮,是指某行过盛,反而欺侮同属一行之脏器。
明初朱震亨在其所撰的《格致余论》中提出以气血立说的五脏生理病理体系。他首先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观点,并强调"火乃阴气滞而不得散"为病,"阳气则精自汗出",因此,他认为"火即是气","心肾水火皆谓之气"(引自《格致余论·相火论》)。 他又把人体气血分为阴阳两类,认为"气血者,阴阳之中又有阴阳者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又指出血是"气之浊",故有行、濡、养、充的作用,为"气之母";气是血的"帅","气之清者为血,血之清者,其流如水",气能载血、温运血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发挥推动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防御外邪入侵等重要作用。由于"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变化势必影响血的运行及功能状态,从而形成气血间的复杂关系。
在生理方面,气血互相促进,互为依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气血失调又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在治疗上需调和气血。他还提出了"久病必虚,虚则补之","补虚必先实脾"的治疗原则。此外还重视调理脾胃在治病中的地位,他说:"治脏者不疗腑,犹治树不修根而不成茂枝矣","善治病者,不治病而治标";在治疗时不能一味攻伐,必须"攻补兼施"。
综上来看的话,我认为这可以解释明朝的属性,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啦!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助到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