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关胜见关胜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程的读音,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儒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讲“程”字有二音,一为平声,读如“衡”(cheng);一为上声,读如“成”(cheng)。二是现代汉语字典一般都以chéng作为程字的唯一读音。 两种读法有什么不同吗?我认为是有差异的。 “行”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引自《汉字源流字典》)上面是“彳”,表示小走路;下面是“干”,表示扛竿或举竿。金文(《说文解字》古文)作“𨙇",字形与甲骨文相似。从金文的形体来看,“步”和“戈”是一组相对独立的结构,中间只以横线相连,并不像后世的草书那样互不相连而写成一笔。所以许慎认为这是两个偏旁。小篆(《说文解字》正体)写作“行”。隶书、楷书写成今天的写法。 在古汉语中,有两个词跟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一个是“行走”之“行”,另一个即是“行动”之“行”。区别在于前一词属于动词,可以受动词的词尾“乎”“于”“乃”等支配,组成“行之乎”“乐之乎""闻道焉”之类的短语,后者则不能这样用。这两个字在古代有时通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根据语境判断究竟该读什么。这种情况一直到明清时代都还存在。

因此,从“行”的字义看,它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若作为动词来理解,程当然应该读如“衡”。但若是当作名词呢?那就有待进一步分析了。 “程”的本义是指丈量田地用的绳墨,即测量土地的长短尺寸的工具。这种工具最初是用木头制成,后来才改用金属。古代丈量田地的单位叫做“步”。“步”的大小,因时因地而异——以周代为例,天子百步,诸侯七十里;又周尺较小,大约只有今32厘米左右,因此一步相当于今18.45米。一个一百亩(五百步)见方的小块地,如果用今天常用的量具来计算,起码也得十来米长。这么一大块东西拿在手上,用来丈量肯定是不方便的。于是人们发明了用一根竖立的竿作为标杆,这就是最初的尺度——“程”的雏形。这种杆子高约七八米,比一个人高出了一大截子,因此也叫“表”。后来人们又将“表”加以改造,在下面加上一个能承载重量的底座,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程”。这就是所谓的“表立而为程”。既然“程”是用来衡量长短的度量标准的话,那么用它来衡量其它事物的意义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因为“程”本身就是一种事物,自然可以用它来修饰别的名词性的事物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它仅仅是一种测量长短的器具的话,它是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但如果将它作为一种标准的尺度,那就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了。它可以用来衡量一切事物的高矮胖瘦,美丑好坏,自然就有了道德方面的标准,也就有了解决是非曲直问题的准则。由此看来,古人将“程”的本义用作人的品行德操之义的解释是正确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读音,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分析供参考:古人在创作文章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字词写成双音节的形式,以便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增强气势。这样一来,有的本来只是单音字的意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就往往有意地将其写成双声或叠韵的形式。

另外就是,古人的文章是口述而非手写,当人们口述时将“程”读成了“成”的声音,这就形成了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再改过来就会很困难。所以,后人就延续了“成”这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典籍中记载“程”只有一种读音却仍然有人坚持认为其有两音的原因所在吧! 我对古音不是十分熟悉,所以分析可能不当,还请方家多多指教。我所说的也都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符合真实情况,仅供参考而已!谢谢诸位!

优质答主

“程”字五行属火,因为“程”字的繁体结构中上面部分为“成”,下面部分有“工”、“口”“禾”等偏旁部首均为木或土属性。 但个人认为这个字还是属火的。 (1)从字形上来看,其上下的笔画都是竖笔与撇捺组合而成,且上下都有相连的笔画;

(2)从其读音来看,读cheng(二声)音,发音部位在喉咙位置,喉部是五行属火的器官。因此这个字五行应该也是属火。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