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在五行中属什么?
《易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其源头是伏羲时期的八卦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包括连山易、归藏易) ;而五行则是春秋时期由齐国人邹衍创立(见《汉书·艺文志》),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历史间隔;所以,五行说与“灵”的关系是不成立的。那么,古人所说的“五行之灵”又是指什么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十年,相国吕不韦诸取邯郸姬归始皇……乃称始皇……二十六年,齐人徐巿等言海上仙山居仙人,皇太后燕时侍宴言之,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神药……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之琅琊,祠奉太公望及天主、祠仙人言……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舜于九疑……还至郢,行东巡狩,祭皋陶……” “徐福”即战国时的齐人徐巿,他向秦始皇帝进言说海上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的仙药,于是被派往东海寻找仙药。结果他没有找到神仙和仙药,却带回了一颗龙涎香——这是抹香鲸的排泄物,具有特殊的芳香,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香料。据说龙涎香呈灰白色、无定形固体颗粒或块片状,质轻软,有油脂性,可燃烧并发出强烈的龙香气味。在西方,人们通常将它称为“阿拉伯香料”。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所谓的“五行之灵”其实就是东方、南方、北方、上方和下方的五方神所居住的“五岳”——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和高粱原的“四渎”。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过,古代的中国人对于五行方位的理解确实存在一些偏差,导致他们对事物属性的判断往往出现错误。比如,《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表述“一、五、七、九为阳数;二、六、八、十为阴数。阳数相偶,阴数相奇…天为一,地为二,三为奇数的总和…” 在古人的观念里,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属性都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 阴代表柔和、安静、向下、静止等特点; 而阳则代表着刚健、躁动、向上和运动的特点 ——很显然,这种划分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将一切事物都简单地划分为二元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它还将事物的属性划分为阴阳两种状态,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状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这种划分方法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