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五行属什么?
【本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知榜”】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而要了解一个字的渊源与变迁,除了查字典外,《说文解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由东汉许慎写的文字学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明字的意义,下篇解说字的结构,并依照部首分类法将正文分为540个部首(后来归并为224部),收录了九千多个篆字。虽然许慎撰写此书时,不少篆书字形已有变化,但他还是尽量用古体来解释形、音、义,使人们能了解这些字的原始状态和演变过程——比如“政”这个字。
先看《说文解字》对“政”的解释。 “政”的篆书形体为左中右结构:上面一个“正”,中间是“一”加“点”,下面是“行”。许慎解释说:“政,正也。”也就是说,“政”字的本意就是“端正”“公正”的意思。那为什么今天的“政”,会跟“政令”“政策”这样的意思有关呢?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张图片。这是“政”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它中间是一个“彳”(chì),下面一个“行”。而“彳”就是小步走的意思,这很像是古代官员走街串巷,巡视民情的样子嘛!所以“政”最初的意思是官吏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再看看“正”这个小兄弟。它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在甲骨文中,“正”的字形像一个人头朝下,四肢着地俯卧着的样子。这就是今天常说的“四脚朝天”“大仰叉”。这种姿势,既不像走路也不像跳舞,倒像是一只被折断了翅膀的鸟——“鸟”字的甲骨文也是这样趴着的哦~ 所以“正”的本义就是“不歪斜、不偏斜”,引申出“直”“不偏颇”等义项。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政”“正”可以通用的状况呢?其实是因为周代开始实行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分给大夫,这样层层分配下去,整个国家就好像是切成一块块的样子。而这些分割出来的区域就叫“邦国”或“封国”,合称为“邦畿”——就像这样: 因此,“邦畿千里”也就是国土辽阔的意思啦~(不过可别以为当时国土面积有多大哦~)到了秦代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改称领土为“郡县”啦~所以从周代到秦汉时期,国家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或者尊称为“君”等等。他们管理自己的领地的时候,自然是要“正”“治”了……于是就有了“治政”的说法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