禛五行属什么?

邹翠茹邹翠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时皇族以“慎”字为字,康熙帝玄烨名“玄烨”,玄就是“慎”的意思;雍正帝胤祯名“胤禛”,“胤”是“允”的异体,“禛”是“慎”的异体——所以,雍正是“诚慎”之意。 至于“禛”属什么,我猜楼主应该知道古人在取字取号的时候往往取同音字(比如苏东坡的字“子瞻”与号“东坡”)或近音字(比如林则徐字“少穆”与号“廉伯”)的缘故吧,所以我就按这个思路来猜猜看好了……

据《康熙字典》,“禛”字在《集韵》中有两种读音和意思,一是zhēn(平声),一是zhèn(去声)。 “真”在《集韵》中的注音有四种,一种是“之臻切”,即之、臻两声相叠;另一种是“侧吏切”,即次第之声;第三种是“之刃切”(这是“珍”的另一个读音)——这应该是指现在的z,e,en发音了;第四种是“之临切”,即今音零声母,可通平声“真”。 所以从字的构成来看,“禛”应该读作[tsən],但考虑到雍正帝的时代已经比较接近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所以可能读得更像[tɕən]或[ʈʂən]。 从“胤”到“禛”——这两个字里有一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都是开口呼,没有鼻辅音n。 这非常可疑!因为一般说来,汉字如果存在入声的话,那么其韵尾通常都是n或ng(如“真”“因”),而开口一类的韵则通常是m或ng(比如“人”“文”等)。而且,我们平常说一个字的声调,也是把n或ŋ当作声调的一部分的——“沉”是个平声字,因为其中并没有n,但我们日常说话却会把它读成cén。 这种情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某地方言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并且其中的n或ŋ也保留了下来,于是在该方言区的人看来,“zhen/zheng”“yin/yun/yun/yin”等组合似乎是正常的而不是需要改变的;还有一种可能是,虽然入声已经消失,但由于其韵尾是n或ŋ,于是其他元音的韵母也就被自然带上了这两个音——这种影响叫“鼻化”现象。

根据第二种说法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既然鼻元音对中古入声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难以察觉,那么在现代非入声区的人看来,所有含鼻元音的字都不会是入声字。换句话说,只要不是鼻元音,那就一定是开口呼,也就是说,“禛”只能读作[ʈʂən]而不能读作[tʂən]。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推出如下结论: “胤”属于合口三等非元音韵,而“禛”则是开口五非元音韵——可见这两个字的韵部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来源应该是很相近的。 而事实上,清代许多人的字都是由其本姓与其宗室名组成的,前者往往是表示某种含义的号,而后者则是代表其宗族的“姓氏”(即所谓“原姓”)。因此,“胤禛”很可能是一种表示家族渊源关系的字,而它们所代表的原姓很可能是“殷”或者“尹”之类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

优质答主

《易经》中,“乾”、“坤”两卦相配而成《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即复卦)卦象; 《周易•系辞上》讲: 《尚书·洪范》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序用五行; 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五行的“行”字与八卦的“震”“巽”“坎”“离”……这些汉字的关系如何区分? 根据我对上古汉语的研究来看,这里的“行”字应该表示的就是八种不同的“行路方式”或方向性——比如“震”字就是指向东方的意思,这种指方位的方式在今天的汉字中仍然存在,比如“东”(指向东的方向)和“東”(指代日出之地)等等。 “乾”的第一爻是阳爻,阳气上升而直冲,所以叫“天行健”——这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跑步”一样,是一种非常强劲的运动方式和状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