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的五行属什么?
“仁”的甲骨文,从人从二;金文作,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认为“仁”是由“二人”所会意而来的。段玉裁注:“二人相重是仁……故仁人之爱人也,仁犹人也。”可见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仁”的含义便是两人彼此相互的关系。 而这个“二人”究竟有什么特别含义呢? 孔子认为,“仁”作为核心观念其实就蕴含在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中了。 “爱人”就是爱别人,而这里的“别人”应该指的是和自己处在相同地位的人——也就是周代时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等级制度下的同一阶层中的人。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老师问什么是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可见孔子的意思还是将“仁”限定于同等级间的关系上去了。 但这样显然无法和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尊卑关系相符合,因此我们还需要再找一些证据来佐证这一观点。 例如孟子曾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在孟夫子看来,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说(即万物),喜爱它并不算是仁德的表现,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仁爱他们也不算是仁德。真正的仁德应该是亲近自己的亲属然后推及民众百姓中去,再把这种仁慈博爱之情扩及到具体的万事万物上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儒家学说中的“仁”实际上是从周代的贵族之间的礼节演化而来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所以“仁”在五行属性上来说的话,应当归属于木行之中。 因为古人认为,凡是属于植物性的都是属木行的,比如树木花草之类的东西皆是如此。 那为什么“仁”被归于木行了呢? 从以上分析来看似乎可以得知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彼此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建立在周天子的统治下层层递进,自上而下逐渐推广开来的。
但周人的这套体系又来源于古代商朝的制度,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仁”是木行之物→古时的商人崇尚草木→商朝的文化继承自夏朝→夏朝文化继承自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原始部落的首领为炎帝黄帝等→神农氏以木德王天下... 最后得出结论:“仁”是木行之属。